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胸外科教授  

生活實例

劉先生因咳嗽去醫院就診,胸部CT顯示肺內有一個直徑1.5釐米的磨玻璃結節,邊界模糊。醫生給他開了2週的消炎藥服用。但劉先生不放心,一顆心始終懸著,並做好了“開刀”的準備。1個月後,劉先生複查了胸部CT,沒想到結節真的縮小了,確定是炎性結節,不是肺癌。劉先生感歎道:幸虧等了等,沒有“白挨一刀”。   

孔女士2年前查出左肺上葉有一個直徑7毫米的純磨玻璃結節,醫生認為暫時不需要手術,建議她每半年隨訪一次。孔女士害怕患肺癌,便四處打聽消結節的方法。起初,她聽說吃中藥可以消結節,便去看中醫,堅持吃了半年多中藥,但結節一點沒變化。後來,她又聽說做消融手術可以把結節“燙掉”,但最終因為害怕而沒敢嘗試。目前,孔女士的心態慢慢平復了,遵醫囑定期隨訪,不再“瞎折騰”了。

過早手術並不會帶來更多獲益

對很多肺結節患者而言,過早手術並不會帶來更多獲益。因為手術畢竟是有創傷和風險的。初次發現肺小結節者,若沒有明確的惡性徵象,宜3個月後複查胸部薄層CT(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若懷疑是炎症或需要盡快決定是否需要手術者,可進行2週左右的抗感染治療,然後複查)。若複查結果提示結節變小,說明良性病變可能大;若結節沒有變化,宜選擇隨訪觀察,“靜觀其變”。

磨玻璃結節的手術時機

肺磨玻璃結節即使是惡性的,也是一種“懶癌”。因此,磨玻璃結節的手術時機需要根據CT影像中結節的CT值(密度高低)、大小、實性成份佔比、分葉徵、毛刺徵、胸膜凹陷徵、空泡徵,以及是否具有家族史、吸煙史等高危因素,動態隨訪是否有變化來決定。   

目前,國內外各種主流指南都對純磨玻璃結節採取觀察隨訪的策略,且在每次指南更新中,都不斷地放寬隨訪的標準。

其中,費萊舍爾(Fleischner)學會指南推薦,直徑6毫米以下的純磨玻璃結節不需要進行常規隨訪,直徑≥6毫米的純磨玻璃結節在6~12個月首次隨訪確認後,每2年進行隨訪。

美國胸科醫師協會(ACCP)指南推薦,直徑5毫米及以下的純磨玻璃結節不需要進一步評估,直徑>5毫米的純磨玻璃結節每年隨訪即可。

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指南則推薦,直徑2釐米以下的純磨玻璃結節可以進行長期隨訪。

混合型磨玻璃結節 

混合型磨玻璃結節雖然惡變率高於純磨玻璃結節,但仍有約60%的病灶呈穩定狀態。因此,大多數指南認為,混合型磨玻璃結節也可以進行合理的隨訪。比如:

Fleischner協會指南推薦:直徑<6毫米的單發部份實性磨玻璃結節不需要進行常規隨訪,因為一般很難在如此小的結節中判斷其是否存在實性成份;直徑≥6毫米的部份實性磨玻璃結節,若實性成份<6毫米,宜每年進行隨訪。

實際上,在合理的隨訪過程中,不論是磨玻璃結節進展了,還是最終手術病理結果為浸潤性腺癌,經過合理治療後,患者都能獲得理想的遠期生存率。

原位腺癌

對肺結節患者而言,如果經有經驗的醫生判斷是原位腺癌,可以安心隨訪,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胸部CT檢查,不必急於手術。一旦發現病灶變大,密度變高,有向微浸潤腺癌方向發展的趨勢,再做手術不遲。

當然,如果肺結節在肺周邊的“優勢部位”,手術創傷不大,而患者又比較焦慮,那麼選擇適當的時機把這顆定時炸彈“拆除”,也是恰當的,並沒有“白挨一刀”的說法。

專家介紹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胸外科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委員兼胸腔鏡學組副組長,英國皇家外科學院fellow,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常委、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