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白扁豆别名扁豆、鹊豆、眉豆、茶豆、树豆、藤豆、小刀豆、蛾眉豆、羊眼豆等。英文名Semen Lablab Album或White Hyacinth Bean等。

来源: 本品为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 的干燥白色成熟种子。扁豆原产于印度或东南亚等地,而后传播到非洲;也有最早起源非洲的说法。白扁豆在汉、晋时期引入我国,故亦称为“洋扁豆”。白扁豆作为常用中药材最早记载于古代药学著作《名医别录》中,后被收载于《中国药典》。目前我国大部份地区均有栽培,主产于湖南、安徽、河南、河北、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其它栽培较多的国家有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等。

入药: 扁豆为一年生攀缘蔓生草本植物,在热带地区也有多年生者。立冬前后摘取成熟荚果,晒干打下种子,再晒干即可供食用或药用。扁豆的种子有白色、黑色、红褐色等数种,入药主要用白扁豆,以色白饱满者为佳。除种子外,其干燥种皮(扁豆衣)、未完全开放的花(扁豆花)、叶(扁豆叶)、藤茎(扁豆藤)、根(扁豆根)等均可入药。白扁豆入药需注意与其混淆品如金甲豆等相鉴别。

炮制: 白扁豆多熟食亦可生用,内服或外用。内服白扁豆以加工熟透者为佳。将生扁豆置沸水中煮至种皮鼓起,捞出浸入冷水中,脱去种皮即得扁豆仁;收集脱下的种皮晒干即得扁豆衣。将白扁豆或扁豆仁置锅内微炒至黄色即得炒扁豆。炒扁豆的炮制方法在《中国药典》中有清炒法,其它改良方法有麸炒法、砂炒法等。

成份: 白扁豆约含蛋白质24%,脂肪2%,碳水化物57%,粗纤维6%;以及氨基酸、脂肪酸、豆甾醇、磷脂、胡罗卜素、视黄醇、蔗糖、棉子糖、水苏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氰甙、酪氨酸酶、胰蛋白酶抑制物、淀粉酶抑制物、植物凝集素等。此外含有多种维生素如A、B1、B2、B3、B5、C、E等;以及钙、钾、磷、铁、镁、锌、锰、硒、铜等元素。

功效: 补虚健脾,除湿止带,消暑解毒。

应用: 临床上常用白扁豆治疗脾虚腹泻,久泻不止,下痢脓血,赤白带下,暑湿内困、反胃冷吐,脘腹胀痛、食积痞块等病症。白扁豆也可用于解酒毒、河豚毒及各种药毒。现代研究提示白扁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调免疫,调血脂,调血糖,护脑,护肝,护肾,防癌,祛斑,避孕等多种药效作用。扁豆衣能健脾化湿;可用于腹泻痢疾,脚气浮肿,酒精中毒等病症。扁豆花能解暑化湿;可用于暑湿发热,腹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等病症。扁豆叶、藤和根等能化湿消暑,解毒止血等;可用于暑湿吐泻,痢疾带下,痔漏下血,淋病白浊,疮疖肿毒,蛇虫蛟伤等病症。

方: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代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方是在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基础上加白扁豆、薏苡仁、山药、莲子、砂仁、桔梗而成;合方有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脾虚腹泻等症。明代医着《古今医鉴》中也记载了一首同名方剂参苓白术散,组成药物仅较前方多一味陈皮,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者。养胃汤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养胃阴法的代表方剂,由白扁豆配伍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石斛、甘草组成。无论暑热、燥热等各种病邪,或是久病伤及胃阴,均可选用此方。

食疗: 白扁豆和扁豆花是2012年国家主管部门公示的86种药食两用中药材之一。其蛋白质含量较高,也富含锌等元素以及各种维生素,药效活性广泛,保健价值较高。古代白扁豆曾经是进贡佳品,俗称“皇帝豆”;可见人们对其十分重视和喜爱。清代郑板桥也有“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的赞美诗句。《延年秘旨》中有一专用白扁豆粥治疗女性带下症的食疗方;以白扁豆20-3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煮成稠粥,每日分两次温服。此粥对于无明显霉菌感染而白带过多者有良效。其它如扁豆红枣粥、扁豆怀山粥、扁豆花生羹等,均是值得尝试的保健美食。

参考: 《中国药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