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別名青小豆、官綠、油綠等。英文名Mung Bean或 Green Gram。
來源: 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綠豆起源於亞洲東南部,中國是野生綠豆起源地之一。綠豆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有兩千多年,作為糧食作物在各地都有種植,主要集中在黃河、淮河流域及東北地區。綠豆植物能固氮,對改善土壤環境十分有益;綠豆耐瘠耐蔭等生長特點也使其成為脫貧致富地區的主要農作物。綠豆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商品,如張家口鸚哥綠豆、吉林白城綠豆等品種在國內外市場久享盛譽。目前全世界保存的綠豆種質資源樣本已超過3萬份。種植綠豆較多的國家還有印度、泰國、緬甸等。
入藥: 為一年草本植物。立秋後種子成熟時採收,將種子曬乾即可供食用或藥用。綠豆習慣分為官綠(粒大色鮮而皮薄粉多)和油綠(粒小色深而皮厚粉少),二者營養和藥效相似;但俗以官綠為佳,實際上油綠的某些藥效可能更強。綠豆的種皮稱為綠豆衣(綠豆皮、綠豆殼),可將綠豆水浸後揉取,或取綠豆發芽後殘留的皮殼曬乾而得。綠豆經浸罨後發出的嫩芽稱為綠豆芽(豆芽菜)。綠豆衣、綠豆芽以及綠豆植物的葉(綠豆葉)和花(綠豆花)等皆可入藥。
炮製: 綠豆多煮食,或以綠豆粉(又名真粉)內服外用。綠豆製是將綠豆與其它藥物同製的常用炮製方法,有同煮、同蒸、同浸、同炒等。馬錢子、雷公藤、商陸等偏性較大的中藥經綠豆製後能降低原藥材的偏性。另外,五倍子和綠豆均有解毒作用,兩藥同製能增強其解毒藥效。
成份: 綠豆含蛋白質約20%~33%,主要由球蛋白、清蛋白和醇溶蛋白等組成。綠豆含脂類約2%~3%,包括脂肪、磷脂、豆固醇等;脂肪主要由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不飽和脂肪酸構成;磷脂包括磷脂醯膽鹼、磷脂醯乙醇胺、磷脂醯肌醇、磷脂醯甘油等。綠豆含碳水化物約62%~65%,主要包括澱粉、膳食纖維和低聚糖等。綠豆含功能性低聚糖、黃酮類、多酚類、香豆素類、生物鹼類、酶類等活性成份;另含多種維生素(E、B1、B2、B3、胡蘿蔔素等)和礦物質(鈣、磷、鉀、鈉、鎂、鐵、鋅、硒、銅、錳等)。
功效: 清熱消暑、涼血解毒、養胃通便、利水消腫、退翳明目、療斑痘疹等。
應用: 中醫認為綠豆善於清暑熱,消煩熱,解風熱,化痰熱,潤燥熱,臨床常用其治療各種熱證。綠豆善解諸毒,臨床可治療附子、巴豆、砒石等藥物中毒;也可治療其它金石丹藥中毒、農藥中毒、食物中毒、酒毒、煙毒等。綠豆能厚腸胃,益氣力,通經脈,潤皮肉;但脾虛便溏者不宜過量服用。現代研究證實綠豆具有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護肝臟,護血管,抗氧化,抗過敏,抗燒傷,抗腫瘤,抗病菌,調免疫,排鉛毒等廣泛的藥效作用。此外,綠豆衣和綠豆芽可清風熱,去目翳,化斑疹,利尿消腫;綠豆葉可治療吐瀉,斑疹,疔瘡,疥癬;綠豆花善解酒毒,可治療急慢性酒精中毒。
複方:醫著《聖惠方》中記載以綠豆配伍冬麻子、陳皮等中藥治小便不通,淋瀝不盡。醫著《普濟方》中記載以綠豆配伍赤小豆、黑豆、薑黃等中藥治癰疽。臨床報導以綠豆配伍生甘草煎服,可解烏頭中毒。
食療: 綠豆是歷代中藥文獻中所載具有治療作用的食物,其營養豐富,醫療保健價值很高。綠豆蛋白質中包括 7種必需氨基酸,尤其富含穀物普遍缺乏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賴氨酸,因此綠豆與穀物搭配食用可提高穀物蛋白質的利用。綠豆是人體補充多種重要元素,尤其是鉀、鎂、硒等的良好來源。綠豆富含直鏈澱粉,居豆類食物的首位,是加工粉條及粉絲等理想的原料。日常綠豆食譜有綠豆湯、綠豆粥、綠豆沙、綠豆糕、綠豆餅、綠豆粉絲、綠豆粉皮、綠豆大麯等,價廉物美,老少皆宜。據分析綠豆的藥效活性成份大多分佈在綠豆衣中,故食用綠豆不宜去皮。
參考: 《中藥大辭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