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問:面對此次疫情,應以怎樣的心態來看待?
答: 首先,要有信心。雖然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發傳染病,但傳染病的防治原則是共通的。過去的許多經驗已經證明,只要做好“控制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這三方面的工作,任何傳染病都是可防可控的。
其次,要有耐心。傳染病的發生和發展,乃至防治,均有其自身規律。目前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為1~2周,因此疫情的控制需要有1到數個週期(14天左右為1個週期),因此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科學防治,切莫操之過急。
第三,要“小心”。疫情期間,每個人都需要學會自我防範和保護,注意個人衛生、人多場合戴口罩、勤洗手等,減少密切接觸以防飛沫傳播,將疾病的傳播和感染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每個人都要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希望通過此次疫情的現實教育和警示,大家能真正認識到“從我做起,健康為我,也為人人”。
50問:在疫情期間,如何化解煩躁情緒?
答: 在特殊時期,人人都應當努力做到“四平”。
平和心態 疫情期間各種資訊“滿天飛”,難免會使人心情不安、急躁、恐慌和擔憂。儘量保持平和的心態尤為重要。
平穩情緒 情緒的焦慮、緊張不僅與外界事件密切有關,也與自我想像和認知相關,甚至還會相互影響。因此,在疫情期間,科學防控、減少恐慌,儘量保持平穩的情緒,學會放鬆心情非常關鍵。
平常生活 只要嚴格做好對有接觸史者、疑似感染者的醫學隔離觀察和確診患者的隔離治療等措施,對於生活在非嚴重疫情地區的大多數人而言,仍應儘量像平常一樣生活。
平安期望 信念對於每個人而言是不同的,但對健康和康復的信念,每個人都是存在的。疫情無情人有情,每個人可量力而行,樹立自己的信念,為平安(狹義的是自我、家庭的平安,廣義的是單位、地區或社會的平安等)而盡己所能,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因為疫情的防控離不開“你、我、他”。
51問:怎麼做有助於平穩情緒,保持正常生活節奏?
答: 首先,作息要規律。人的健康離不開規律的生活,如果作息不規律,破壞了人體自身的“生物鐘”節律,會對免疫、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帶來不良影響。
其次,要保證足夠睡眠。充足的夜間睡眠對提高人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要堅持運動。疫情期間減少外出對減少疾病傳播和防控是有利的,但“生命在於運動”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宅”不“動”,對健康也是不利的。每天進行20~30分鐘的有氧運動必不可少。
第四,要轉移或分散注意力。過分關注疫情的相關資訊,尤其是對不經過“篩選或過濾”資訊的關注,會影響人的情緒和對健康的感知,產生“先入為主”的認知歪曲。可以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減少過分關注,避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第五,要放鬆情緒,避免緊張。負性情緒對人的健康和免疫功能是有不良影響的。在疫情期間,焦慮、擔憂和恐懼等負性情緒會較平時更容易出現和長時間存在。因此,可以通過聽音樂、閱讀、運動和肌肉放鬆訓練等減輕和緩解負性情緒。只有不緊張、不恐慌、不悲觀,才能有信心和耐心來面對疫情。
第六,要飲食均衡。飲食的規律和均衡很重要,切不可認為“非常時期可以隨心所欲”,暢飲暢吃或不吃不喝。
第七,要注意保持距離。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是飛沫傳播,並不是空氣傳播,大可不必擔心有“空氣污染”。在公共場合,要與人保持一定距離,通過戴口罩減少或阻斷飛沫傳播。這種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雖然看起來有疏遠感,但“距離會產生美”。
第八,要守望相助。疫情期間,每個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在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同時,也要盡自己所能幫助周圍需要幫助的人。只要大家同舟共濟、齊心協力、科學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一定會被控制,健康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52問:疑似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特別恐懼,該怎麼辦?
答: 當獲悉自己被確診或可能被確診,一些人會感到壓力,甚至恐懼。在經歷非正常的重大事件後,很多人會出現心理應激反應,一般會經歷4個階段: 警覺期、消極防禦期、現實適應期和恢復成長期。面對壓力,可以採取一些積極的應對措施。首先,可以嘗試增加對自身狀態的理解度。認識到每個人在經歷重大負性事件後都會有一些焦慮、擔心等負性情緒,這些是正常反應,接納並允許自己有這些情緒,並適度宣洩情緒。其次,可以通過深呼吸放鬆、音樂放鬆、冥想等訓練來維持穩定的心理狀態,減輕壓力。第三,可以採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包括獲取良好的社會支援,與信任的人通過電話、網路進行交流和溝通,或者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能有愉悅感的事情,這些都有助於減輕壓力。如果自我調節效果不佳,可以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