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张 峰 葛均波

造影“看轮廓”,超声“看内部”

当某人出现胸闷丶胸痛症状,疑似冠状动脉有病变时,医生通常会建议其做一次冠状动脉造影。不过,冠脉造影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它是通过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轮廓来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医生无法观察到血管壁上粥样硬化斑块的具体情况;其次,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特殊部位(如冠状动脉开口或分叉处)病变情况的判断较为困难。

近年来,随着微型导管超声换能器和声学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管内超声检查已逐步成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新武器”。血管内超声利用安装在导管顶端的微型超声换能器,在血管内发射和接收高频超声信号,实时显示血管的横截面图像,不仅能清晰显示管壁的厚度丶管腔大小和形态,还能帮助医生清晰辨认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丶大小和严重程度。

血管内超声检查需要在心导管室内进行。在冠脉造影检查的基础上,医生首先会选定需要检查的血管和病变部位,然後将一根直径不到2 毫米丶顶端安装了微型超声探头的特殊导管送到病变部位。超声探查时,整个血管壁和血管腔内的情况都可以被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医生根据看到的具体图像,可以对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和准确判断。

血管内超声的三大优势

  1. 发现冠状动脉早期病变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早期,血管会发生代偿性扩大,以维持管腔的通畅,不至於发生显着的狭窄。这时候,冠脉造影结果往往是正常的。一旦斑块的体积超过了管腔直径的40%,血管的代偿能力衰竭,管腔就会出现狭窄。此时再做冠脉造影,才能看到血管有狭窄。由此可见,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早期病变的诊断能力有限。血管内超声则不同,它可以检出早期的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情况,提示患者需要提高警惕,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丶控制危险因素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措施,预防病变的进展。
  2. 诊断冠脉造影无法确诊的病变
    如前所述,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特殊部位(如冠状动脉开口或分叉处)病变情况的判断较为困难。血管内超声则不受投照位置的影响,能够检出冠脉造影无法确诊的病变,如血管开口丶分叉处的病变等同时,血管内超声还能精确测定血管狭窄的程度和性质。
    另外,血管内超声还可用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定位和疗效观察。比如,帮助确定病变部位是否需要植入支架,植入支架的大小和范围,支架扩张是否充分,监测支架植入以後是否存在支架内再狭窄丶支架内血栓形成丶支架晚期贴壁不良等问题。
  3. 明确斑块类型
    血管内超声通过将斑块内的回声与血管周围代表外膜或周围组织的回声进行比较,可以确定斑块的“软硬”程度。一般地说,斑块越“软”,性质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破裂。而斑块一旦破裂,此处容易形成“血凝块”,就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因此,早期识别“高危险性”斑块的意义重大,可以提醒患者加强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预防心肌梗死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不同类型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图像:

软斑块,斑块的回声密度低於外膜及周围组织。

 

纤维性斑块,回声密度和外膜及周围组织相似。

 

钙化病变,斑块的回声密度很高。

专家简介: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着名心血管病学及介入治疗专家,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学教授丶心内科主任丶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丶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葛院士长年致力於心血管转化医学研究,研发的可降解涂层新型药物洗脱支架——E XC E L 支架目前已成功应用於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并获得 2011 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013 年,由其牵头研发的完全可降解药物支架开始临床研究,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保持国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