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目前,全球已有6亿人罹患慢阻肺,预计患病率还会继续上升。到2020年,慢阻肺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在中国,有超过3800万慢阻肺患者,每分钟有2.5人死于慢阻肺,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此病。

然而,由于慢阻肺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可能仅有肺功能的下降而无其他不适感觉。即使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时,患者也常会认为那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近日,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在广州呼吁:人们应该像关注冠心病一样重视慢阻肺,因为慢阻肺病情一旦恶化,则无法逆转,结果将是致命的。

新威胁:空气污染、暖冬

暖冬、城市空气污染可增加慢阻肺患者急性发病的风险,也可能成为“培育”新一代慢阻肺患者的“温室”。

钟院士指出,除了吸烟、遗传因素等因素外,环境因素,特别是室内空气污染与慢阻肺的联系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密封性很好的各种合金门隔绝了家庭和外界的空气流通,炒菜、做饭等产生的各种废气直接导致了家庭内部的“空气污染”。研究表明:都市空气污染的急剧增加、空气中微粒的浓度与慢阻肺的死亡率和住院率增加有关。长期暴露于污染空气会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病率增加、肺功能水平低下。在这样的环境下,处于疾病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出现急性发作的危险系数也大大增加。

近年来的持续暖冬,使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容易滋生蔓延,空气中病原体多了,慢阻肺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自然增加。同时,所谓的“暖冬”并非一暖到底,忽冷忽热的天气非常容易导致肺炎、支气管炎、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新问题:多数慢阻肺患者未坚持规律治疗

慢阻肺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并给社会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慢阻肺联盟核心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姚婉贞教授等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每次慢阻肺急性发作,人均住院费用高达2万多元。

尽管慢阻肺已被证实是能被有效控制的,但许多患者因为没有坚持规律治疗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很多人认为,只要病情好转、不发作了,就没事了,可以中断治疗了。其实不然。每次发作都会对慢阻肺患者的心肺功能造成“叠加”损害,导致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新趋势:慢阻肺“年轻化”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青少年的肺活量不断下降,加上吸烟人群年轻化,将加速其成年后慢阻肺的发生。钟南山院士特别强调:青少年的肺功能的发育十分重要。肺发育不良,长大后就容易患慢阻肺。而青少年吸烟,更促使慢阻肺年轻化。钟南山呼吁:全社会要关注并引导青少年不吸烟,少年儿童应加强心肺功能锻炼,提高肺活量,彻底改变“久坐懒动”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如跑步、爬楼、骑车、游泳等,不要成为慢阻肺的“后备军”。

新认识:慢阻肺不仅是肺部疾病

 新近的研究认为:慢阻肺虽然是一种气道疾病,但其对全身的系统影响也不容忽视。慢阻肺患者的肺外表现包括:营养不良、体重下降、骨骼肌损耗、骨质疏松等。慢阻肺患者最常见的死因,除呼吸衰竭外,主要是心血管病,如肺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专家呼吁:坚持治疗很关键

 我国《慢阻肺诊治指南》将慢阻肺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急性加重期患者咳嗽、咳痰较多,呼吸困难加剧。此时,患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当病情得到控制,患者各方面情况趋于稳定后,随即进入疾病稳定期。此时,不少患者会认为自己已经康复,不需要再治疗了。其实不然。稳定期坚持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改善咳嗽、咳痰、气喘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延缓病情进展。

专家介绍: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取得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由于在SARS疫情期间的卓越表现,钟教授被授予国家劳动奖章,获得”抗非特等功臣”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