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教授  陆一鸣

急诊室的故事

一个炎热的下午,几名身穿灰色工作服的建筑工人满头大汗地抬着一个神志不清的年轻人快步走进急诊室,大声呼救:“医生,快救救他!快!”见此情景,当班的急诊医生连忙跑上前去,迅速检查了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其神志不清、皮肤发烫、无汗、呼吸急促、心率快、血压低。据其同事反映,该名患者在炎炎烈日下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晕倒在地,怎么也叫不醒。于是,急诊医生迅速作出初步诊断:重度中暑。同时,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行液体复苏、降温……

医生点评

高温酷暑天气容易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中暑。不少人认为,中暑不是什么大病。殊不知,严重中暑会导致高热、无汗、口干、血压升高或降低、昏迷、呼吸衰竭,进而危及生命。

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为正常。当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等因素造成环境气温过高,人体因大量失水、失盐且积聚大量余热而出现机体代谢紊乱,即中暑。老人、儿童,体弱多病者,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者,从事高温作业者,以及患有心、肝、肾疾病者,较容易发生中暑。

识别中暑“信号”

1.先兆中暑: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升高、全身无力。

2.轻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高达38℃以上,面色潮红,胸闷不适。部份患者可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

3.重度中暑:出现昏迷、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高达40℃以上等症状。

应对中暑五原则

一但发现有人中暑,可按以下方法处理:

1. 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

2. 保持呼吸道通畅,使患者平卧,松开或脱去衣服。若衣服已被汗水湿透,可更换干衣服,同时开启电扇或空调(避免直接吹风),尽快散热。

3.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若有条件,可用温水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

4.若患者有意识,可进食少许绿豆汤、淡盐水或不含咖啡因的清凉饮料,也可以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等解暑。

5. 若患者意识不清,应立即送医院诊治,途中注意散热,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中暑五建议

为了避免中暑,大家在高温天气应做到:

1. 室内要通风,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28℃,室内外温差控制在8℃以内;

2. 白天外出时,最好戴上凉帽或打伞,穿浅色衣服,避免过度疲劳,走一段路可适当休息会儿,并注意补充水分;

3. 露天工作应尽量安排在早晨和傍晚,延长中午休息时间;

4. 外出时,可随身携带降暑药(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以备不时之需;

5. 年老体弱者尤需预防中暑,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增加抵抗力,避免各种中暑诱因,如过度疲劳等。

防暑误区,需警惕

1. 多涂防晒霜可以预防中暑?

许多人认为,多涂防晒霜能防晒,也能预防中暑。殊不知,防晒霜若涂抹得过后,会阻隔皮肤与空气的接触,不利于汗液的顺利排出和体内热量的散发,更容易导致中暑。

2. 室内不会中暑?

不少人认为,室内没有阳光直射,不容易中暑。实际上,尽管室内没有阳光直射,但若温度、湿度较高,也会妨碍人体正常散热,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体温会迅速上升,进而发生中暑。

3. 只有高温才会导致中暑?

引发中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气温不高但闷热潮湿便是其中之一。在这种天气下,即使人体大量出汗,热量也很难散发出去,很容易引发中暑。国外的一项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在15起中小学生中暑死亡案例中,约40%是在气温不到30℃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看似“凉爽”的潮湿气候中,放松了防暑的警惕性。

专家介绍

陆一鸣  主任医师,教授,急诊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部(科)主任和创伤中心主任、临床医学院急救医学教研室主任、美国心脏学会瑞金心肺复苏培训中心主任,中法生命科学和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联合道路交通安全科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上海市医师协会急诊科医师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