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 葛艳玲 俞蕙(主任医师)
春风和煦、艳阳高照、柳枝渐绿、花朵缤纷,一切都告诉我们:春天来了!但是,春季冷暖空气交汇,天气多变忽冷忽热,适宜多种病原微生物孳生繁殖,加之人们纷纷外出踏青旅游,频繁的外界接触容易使病原在狭小空间里相互传播。因此,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儿童,呼吸道抵抗力相对成人而言要弱一些,容易发生传染病。那么,春季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呢?
1.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感儿童感染麻疹病毒10~14天(潜伏期)后开始发病,俗称“九日风”。
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左右的中等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黏膜出现灰白色小点是麻疹的特征性表现。
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开始出红色斑丘疹,自耳后、颈部开始,而后躯干,最后遍及四肢、手和足。出疹时患儿体温更高,咳嗽、声音嘶哑等呼吸道症状更重。
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本身并不可怕,但此病可能发生肺炎、喉炎、脑炎和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如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儿童身上可危及生命。
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传染性较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未患过麻疹或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易感。我国规定,麻疹疫苗在8月龄初种,但是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上麻疹疫苗推广后育龄妇女多为被动免疫,其胎传抗体对婴儿的保护力不足,因此近年来感染麻疹的儿童以8个月以内的婴儿多见。对此,育龄期妇女加强免疫有助于增加对所产婴儿的保护力,降低其易感性。
麻疹的治疗以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及加强呼吸道管理为主,必要时应加用抗生素治疗,出现重症肺炎或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则需要呼吸支持治疗。
2.手足口病
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急性起病,可有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婴幼儿多表现为厌食、流涎、烦躁、进食后哭闹呕吐等;手、足出现红色斑丘疹(手心足底多见),其后转为厚壁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年幼儿童可在臀部、膝部及肘关节处出现皮疹;皮疹不伴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等全身症状。该病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以肠道病毒71型感染更多见)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表现为: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眼球震颤、肌阵挛、走路不稳或肌无力甚至惊厥。如果出现上述表现,需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果疾病累及心肺,可出现心率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等表现;如果发生肺水肿,则表现为咳粉红色泡沫痰、听诊双肺湿罗音等;如果救治不及时或病情继续进展,会出现心肺衰竭,死亡率很高。
手足口病患儿不仅可通过密切接触和呼吸道传播,还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因此,患儿发病后应隔离2周,以减少疾病传播。
3.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用物而间接传染。未接种过水痘疫苗且未患过水痘的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部分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儿童依然可以患病,但多数临床症状较轻。
患儿一般在接触水痘患者或带状疱疹患者后2周左右发病,典型表现是中低度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疱疹,24小时后疱液变浑浊,随后呈脐凹样结痂,最后痂皮脱落不留色素沉着,如不伴皮肤感染,一般没有瘢痕。皮疹瘙痒明显,易破溃,如搔抓则易继发皮肤感染而留瘢痕。头面、躯干部皮疹多于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多数患儿经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可治愈。少数患儿尤其是免疫低下人群,可出现播散性水痘甚至出血性水痘而危及生命。
水痘患儿皮疹未结痂前均具有传染性,因此皮疹全部结痂应隔离,一般需要2周。
4. 猩红热
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5~15岁儿童,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春之季最多发。
猩红热潜伏期为2~5天,患儿先有发热咽痛,1~2天后出疹,一般1天内皮疹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偶呈“鸡皮样”丘疹,患儿常感瘙痒。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皮疹消退1周内出现脱皮,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可见大片膜状脱皮。
猩红热的诊断需要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皮疹特点,血常规检查常有白细胞升高、以中性为主,如咽试子培养化脓性链球菌阳性,则可明确诊断。治疗首选青霉素。由于我国化脓性链球菌对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高达95%以上,因此,若患儿对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疗程7~10天。
在咽试子培养阴性前,患儿最好隔离休息,避免疾病传播。此外,感染该菌后可发生免疫变态反应,累及肾脏、心脏甚至关节,虽然近年发现此类并发症发病率极低,但发病2周后还是应该进行小便常规检测及复诊,以免耽误病情。
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传染源为病人或带菌者,患病人群以15岁以下青少年和儿童居多,6个月至2岁小孩患病率最高。
流脑的潜伏期是1~10天,一般为2~3天。患儿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皮肤瘀点瘀斑,暴发型者可迅速出现昏迷、抽搐,瘀点瘀斑迅速增多融合,死亡率极高。
治疗流脑,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疗程7~10天,辅以对症支持治疗,患儿需要隔离1周。
作者介绍
俞蕙,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组长,上海市感染病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儿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专家成员,国家儿童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儿童感染传染性疾病及肝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不明原因的发热、EBV、CMV感染、肝功能异常、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治以及慢性乙肝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