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综合肿瘤中心 临床肿瘤科顾问医生   梁广泉

大肠癌是香港常见癌症之首,近年在临床上更见年轻化趋势,个中原因相信与都市人日常饮食丰富不无关系。我们经常过量进食红肉及动物脂肪,却甚少摄取食物纤维,可令腹部器官积聚脂肪;减慢肠道蠕动之余,亦提升吸收有毒物质的机会,增加癌症风险。

幸好,随着巿民对大肠癌的认识增加,愈来愈多患者可于癌症早期时求医,有助提升存活率及治愈机会。但另一方面,只要有相关症状出现,市民便会担心是否癌症来袭。笔者必须强调,有关症状骤然而至时,确是须要加倍注意,包括持续腹泻或便秘、大便带血或出现黏液、腹部不适等等。不过,由于不少疾病都能引起上述症状,故别过早吓怕。只要及早求医,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便可释虑。

大便带血要留意

举例而言,急性肠胃炎、肠易激综合症皆可引致腹泻,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减退(甲减)亦可导致便秘。若曾经肠胃炎或有痔疮,大便亦可能带血或黏液;只要血液颜色较鲜,或是包围大便外层,基本上毋须太担心。惟血液已混入大便,或大便呈瘀血色时就要留神,有可能是血液积存肠道甚久而致;若然大便同时带黏液,又或有排便不清之感,更要及时告知医生,须防是癌症引致。

至于腹部不适的原因则更为广泛,从肾石、尿结石、盆腔炎、女性月经痛,以至是癌症等,都可诱发症状。不过,假如伴随剧烈痛楚,甚至会因而痛醒,便须立即求医,皆因与癌症征兆相似。医生将透过了解腹痛位置、特质与诱发因素等,推算痛楚源头,并建议是否再作进一步大肠癌检查。

切除瘜肉更安心

透过大肠镜检查,有机会可以发现瘜肉,医生一般都会选择切掉,因大部分大肠癌均是从瘜肉开始;经年累月下,若有基因演变,就会形成恶性肿瘤。虽然情况并不必然,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切除了瘜肉,即可降低患癌风险,让患者更为安心。

预防总是胜于治疗。现时,医学界建议无高危因素的巿民,应于步入五十岁的发病高峰期后,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至于有家族病史,尤其是有直系亲属曾患大肠癌,又或有亲属于年轻时发病的人士,则可能要提早至四十至四十五岁开始。若未届建议年龄,又怀疑有大肠癌的相关症状,亦可询问医生意见,以决定是否接受检查。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