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  高建东

认识痛风性肾病

痛风性肾病主要影响肾小管和间质,晚期多数肾小球受累,出现氮质血症,甚至尿毒症。肾外表现以关节病变最为突出,尤以足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可呈急性或慢性关节炎表现,不少患者以痛风性关节炎就诊时,发现肾脏已经受累。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女性多见于绝经后。据调查,中国高尿酸血症患者已达1.7亿人,且越来越年轻化。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成为痛风,痛风患者40%以上可以发展为慢性肾脏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痛风性肾病病位在脾、肾二脏,基本病机为脾肾不足,兼夹湿浊、痰瘀,为本虚标实之证。大多数患者形体肥胖、年过不惑,脏气日渐衰退,若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或饮酒过度,久之必致脏腑功能受损。脾肾不能正常运化水液,从而聚湿生痰,痰湿内阻,血行不畅,易于导致瘀血内生,痰瘀互阻,日久滞留血脉,入脏则穷必及肾,致肾气不足,肾络痹阻。

 

泄实补虚 辨证施治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根据邪正盛衰的轻重缓急在辨治过程中有所侧重。痛风性肾病急性发作期治疗重在“攻邪”,治以清热利湿、缓急止痛为主。慢性缓解期的治疗在攻邪基础上,要兼以“补虚”,治以健脾化湿、补肾壮腰为要。中医治疗痛风性肾病有一定优势,其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利湿泄浊 湿浊内蕴是高尿酸血症产生的病理基础,故利湿泄浊法当贯穿治疗始终。患者除出现蛋白尿、血尿外,也伴轻度水肿、困倦乏力、恶心呕吐、胸闷腹胀、口中有尿味等证,进餐后症状可加重,舌苔多白腻。中药可用车前子、王不留行子、白芥子、制大黄、萆薢等,有效降低血尿酸,同时助体内湿浊痰瘀等病理产物一并排出体外。

活血化瘀 痛风性肾病急性期宜凉血,慢性期宜化瘀散结。如患者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屈伸不利,局部灼热红肿,步行艰难,夜间疼痛加重,可药用黄柏、苍术、威灵仙、牛膝、赤芍等。慢性期也当注意攻补适度,灵活运用。

健脾补肾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痛风性肾病患者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肾亏虚,进一步引起痰浊、瘀血、湿邪、毒邪蕴结,而引发本病。临床治疗当根据患者寒热阴阳证候给予养阴、温阳或固本泄浊的方剂,如大补元煎、济生肾气丸、温肾解毒汤等,常用党参、茯苓、薏苡仁、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之品,强调补益后天以养先天,同时起到鼓舞正气,促邪排出的作用。

定期复查 积极防治

若发现足第一趾跖关节红肿疼痛,或体检发现血尿酸升高,一定要及时就医。患者要定期检查血尿酸、肌酐、尿素氮、尿常规及尿微量蛋白等,以便及时掌握病情发展与变化。此外,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控制饮食: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肉类、沙丁鱼、豆制品,以及高酵母饮食,如酒类、面包、馒头等;控制蛋白质摄入。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维生素食物。②多饮水:每日尿量2,000~3,000毫升,有利于尿酸排泄;适量饮用小苏打水,可碱化尿液。③合理运动:过量运动会损伤关节、易引起血尿酸升高诱发痛风,应适度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④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腰部、关节局部保暖。

 

专家简介

高建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肾病研究所副所长,肝肾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中医药大学)成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务理事。擅长中医药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病,尤其在痛风性肾病、多囊肾、尿路结石、IgA肾病等领域经验丰富。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东院)

特需门诊:周一上午(西院),隔周六上午(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