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缪浴宇

老年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 就像人长白头发一样,是自然的衰老过程。人的眼睛中有个叫晶体的透明球状物,慢慢变得不透明了,变白了,这就是白内障。晶体老化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有的人40岁就发生了白内障,有的人到了80岁才有白内障,这都是正常的。所以,现在多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着社会的发展,白内障的发病有提早的趋势,而人的工作年限越来越延长,白内障引起的视力障碍从对老年人的生活影响,更多地扩展到对中老年人工作的影响。

那么,得了白内障是用药还是手术?是马上手术还是等待白内障成熟了再进行?如今,不少白内障患者往往片面听信所谓的“祖传秘方”或“高科技疗法”,不但浪费钱财还拖延病情甚至误治。实际上,药物预防和延缓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当白内障导致视力减退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白内障手术由原先的单纯脱盲进入了融合屈光手术治疗的新阶段。特别是近年来,白内障的手术方案更加“私人化”。眼科医生将考虑患者的生活状态和需求,为你定制一个适合的治疗时机和手术方案。

  1. 手术时机个性化——视力不佳不是手术的唯一标准,应综合考虑对比敏感度、色觉、像差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当你感到工作和生活有困难,阅读不方便,视力在0.4以下,不能用镜片矫正,经过检查确诊白内障,排除其它眼疾时即可考虑手术。但是,视力不佳不是手术的唯一标准。要知道,完美的视觉,除了医院视力表检查的视力,还包括良好的色觉,对比敏感度和像差。一般医院检查的视力表上只有纯黑和纯白的对比,很多白内障患者呈现有良好的视力表“视力”,有的人视力在0.6~0.8,甚至1.0。但是,白内障患者平时感觉视物模糊,总像生活在“雾霾”中;还有的患者眼前常有塑料薄膜或擦不干净的眼屎,夜间光线不足时行走也困难。其实,这些都是对比敏感度下降的表现,即对黑与白之间中间灰度分辨力的下降。在日常生活中,对比敏感度的下降最明显的就是对台阶的分辨能力下降,这也是老人常常摔跤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患者不能仅仅因为视力表“视力”还不错就放弃白内障手术,应综合考虑对比敏感度、色觉、像差等因素。

对不同的患者来说,接受手术的早晚时机,可有较大的不同。白内障进展过程漫长,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有一定的自我适应能力,视力在0.4以上的可以进行基本的日常活动。过去,视力0.4往往作为是否手术的标准。但是,对一个从事精细工作、有高视力要求的人如画家、设计师、驾驶员而言,可以早些手术,即使“视力”0.8甚至1.0都不是手术的禁忌,让他们手术后能继续从事喜爱的事业。如今,白内障手术已经完全可以满足高视力要求者的需求。

  1. 手术方法个性化——虽然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是世界公认的手术方式,但人工晶体种类颇多,功能不同,应“按需植入”

白内障手术发展主要经历了白内障囊内摘出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到现在普遍采用的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是显微手术的重大成果,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先进而成熟的手术方式。手术时,在眼角膜或巩膜的小切口处伸入超乳探头将浑浊的晶状体和皮质击碎为乳糜状后,借助抽吸灌注系统将乳糜状物吸出,同时保持前房充盈,然后植入人工晶体,让患者重见光明。超声乳化技术的优点是手术切口小,无痛苦,时间短,快速复明。至于有的医院吹嘘“激光手术治疗白内障”的说法,有必要予以澄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全激光的手术方式,激光只是应用到白内障手术的几个预备步骤,最终还是靠超声乳化来完成手术。

摘除白内障后,眼球内就丧失了晶体,它原有的聚焦作用也会丢失。虽可配戴眼镜(框架式)及角膜接触镜予以纠正,但会有很多缺点或不足。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安装人工晶体,模拟人原来晶状体的光学结构,使视力及视野恢复到正常。人工晶体材料有多种,生物兼容性都很好,有非常可靠的稳定性,植入后基本没有因材料引起的炎症反应。正常情况下,人工晶体可受用一辈子。

如今,患者更关心的是人工晶体对生活带来的说明和便利。于是,纷纷要求医生安装“好”的人工晶体。其实,人工晶体的设计各有特点,不能简单的以好坏来区分。人工晶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光学设计上,有单焦点和多焦点之分。单焦点的有球面晶体和非球面晶体,球面晶体能满足基本的视觉要求,相对价廉物美;非球面晶体能使视觉品质更高,改善了患者在光线不足情况下的视觉敏感度,如夜间行车。多焦点的人工晶体兼顾看远和看近的功能,做到生活中“脱镜”,给患者带来便利。此外,还有散光型人工晶体,能矫正人眼自身的散光,提高视觉品质。如今,更新型的晶体把以上的二个或三个特点集合在一起,同时解决几个问题。不过,各类晶体也有它的局限性,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需要专科医生的细致检查和准确测定,不然一味追求“好的”“贵的”,可能适得其反。

  1. 手术目标个性化——白内障手术,并不是仅仅指手术后视力好,能看多远,而是要一个适合的屈光状态

治疗白内障,从过去单一的恢复视力,由看不见到看得见;到现在,要求手术后的视力恢复到“最好”。这个“最好”并不是仅仅指手术后视力好,能看多远,而是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屈光状态。比如:中老年人,生活工作中往往对看近的需求比能看多远更重要。驾驶员,需要良好的远视力。老年人,以家庭生活为主,适当的近视力更能带来方便。可见,术后用眼的方便性和舒适性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显得更重要。这就要求医生不能简单地用同一模式处理,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用眼需求来设计手术,也即“私人定制”。现在虽然有了多种类型的人工晶体,但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弱点。事实上,还没有可以完全恢复到人眼年轻状态的人工晶体。同样一个手术,正确的选择人工晶体,设计术后的屈光状态,为患者带来更佳的视觉体验,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方便。

比如说,如果患者户外活动多,以远距离视觉为主的,医生可以设计以高品质看远为主的人工晶体,以保证活动的方便性。如果患者原来就是近视,平时以室内桌面工作或看计算机文案为主的,医生可以仍然保持他的用眼习惯,设计保留适当近视度数的人工晶体。如果患者从事特殊的精细工作,对近距离精细视力要求高,医生将根据需要做些特意的调整。多焦人工晶体虽然设计上是同时满足看远、看近的需求而不需要再戴镜,但还是存在不足,单点视觉品质比单焦的晶体差一点。只有医生了解了患者术后的主要用眼需求,充分进行医患沟通,才能使白内障手术真正走向完美。

总之,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精细完美和多种人工晶体的选择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手术设计,可以为患者创造术后最适合的视觉需求,给眼睛带来“第二春”。

 

专家简介

缪浴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眼科专科分会白内障学组成员。专注白内障领域20年,对白内障与晶状体疾病诊断与治疗有较深造诣,能熟练进行各种白内障手术及晶体状相关疾病的诊治,包括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晶状体脱位和无晶状体眼悬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面向精细个体化的非球面、散光矫正和多焦点等功能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及眼前节外伤视功能重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