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陈咸川
人各有所好,物固无常宜。人体的五脏也有鲜明的“个性”,《黄帝内经》就有五脏所喜、所恶的记载。清代医家张志聪有云:“金木水火土,五脏之本气也。风寒热燥湿,五行之所生也。五脏之气,喜于生化。故本气自胜者恶之。”中医养生尤为注重五脏功能,其所喜、所恶与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息息相关,应避其所恶、投其所好,方能事半功倍。
心恶热,应静养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功能是藏神、主血脉。心本属火,火之性热,受热则病,故恶热。中医学常有心火旺盛、五心烦热、热扰心神之说。热扰心神是因邪热内盛、心神被扰而致,患者可有心悸心烦、不寐多梦、口干发热、面红耳赤,甚者谵语不停等症状,可见于失眠、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小儿夜啼等病症。根据辨证分型,可用黄连解毒汤、天王补心丹、至宝丹加减等治疗。
养心重点
心火旺者应注意稳定情绪,心平气和;避免进食辛辣、烧烤食物,少吃羊肉、荔枝、龙眼、榴莲等热性食品;可选用西洋参6克、百合15克、莲心10克、银耳6克煲汤或煎煮服用;宜散步、打太极拳、听音乐等怡情悦心。
肺恶寒,常保暖
肺主气,外合皮毛,寒邪侵袭肌表,易内合于肺。从中医五行学说来讲,脾为肺之母,脾胃虚寒,也会影响肺的清肃功能,产生种种病症,故有“肺恶寒”之说。免疫力低下者,由于肺脏虚损,容易感寒,如寒邪犯肺,可见畏寒怕冷、咳嗽不止、咯痰白黏、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浮等,可选用三拗汤或止嗽散治疗。
养肺重点
肺虚者应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更换衣被,饮食不宜过于寒凉。若着凉咳嗽,可用橘皮6克、杏仁10克、紫苏叶10克、生姜6克煎汤代茶饮。体态肥胖,伴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苔白腻,大多与脾虚有关,可用生姜6克、党参15克、大枣15克加红糖煎服,或山药薏米粥补益脾胃,以培土(脾)生金(肺)。可常练呼吸“六字诀”,即呼吸时发出嘘、呵、呼、呬、吹、嘻六个音,以鼻深吸气,以口慢慢呼出;每次呼气发一个音,尽量拖长音,可以补气固表益肺。三伏天可行敷贴疗法,以改善体质,升腾阳气。
肝恶风,多养血
明代医家马莳指出:“肝属木,其性与风气相通,而感风则伤筋,故恶风。”在中医理论中,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是指感受风寒、风热、风湿等证,内风是肝脏病变的一种表现。内风往往由阴血亏虚、阳热太盛所致,可表现为头晕目眩、四肢抽搐、肢体麻木或强直,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这些症状大多与筋、目、精神异常有关。风邪入肝,通常是由精血亏虚、血不养精、肝阳化风等原因所致,可见眩晕、易烦、脱发、目涩、头痛、口苦、两胁胀痛、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症状,可口服逍遥丸、丹栀逍遥散、天麻钩藤颗粒等治疗。
养肝重点
阴血亏虚者平时可选用滋养阴血、清肝泻热之品,如天麻10克、杜仲10克、桑椹10克、西洋参6克煲汤进食,或白菊花10克、枸杞6克泡茶饮服。阴血亏虚、肝阳上亢者常患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应及时治疗。注意调畅情志,避免情绪大喜大悲;饮食不宜过于香辣辛燥;宜选择慢跑、游泳等舒缓运动。
脾恶湿,重食养
脾主运化水湿,湿邪困扰易伤及脾阳,影响其健运功能而产生多种症状,故有“脾恶湿”之说。湿困于脾,可见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胸脘痞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弦滑,严重者因水湿运化失常而出现肢体浮肿,可在辨证基础上选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丸、参苓白术散等方剂治疗。
养脾重点
脾虚者平时饮食不宜过饱,少吃滋腻肥甘食物,以免阻碍脾胃、助湿生痰。寒湿困脾者不宜进食绿豆、生冷水果等寒凉之品。久湿化热者不宜吃辛辣燥热之品。脾虚湿困者可用红枣30克、龙眼肉15克煎汤代茶。运动健身可选择跑步、骑自行车等。可配合针灸、拔罐、艾灸,以温经补脾、化湿泄浊。
肾恶燥,宜滋阴
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纳气。肾为水脏,燥则耗伤肾阴,导致肾精枯竭,故有 “肾恶燥” 之说。肾阴、肾阳以肾所藏精为物质基础,对人体的脏腑组织起着濡养、温煦、生化的作用。如燥邪伤肾,则水液被灼、精血匮乏,可见潮热盗汗、骨蒸颧红、口干不欲饮、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光剥,脉弦细或细数,可在辨证基础上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
养肾重点
肾恶燥,补肾宜选用滋润养阴类食材,如黑鱼木耳汤、老鸭菌菇汤、银耳莲子羹等,亦可用石斛10克、百合15克煎汤代茶。如肾阴匮乏损及肾阳,出现阴阳俱虚之证,应在医生指导下平调阴阳。平日应注意休息戒欲,避免恐慌;可常练八段锦等强身健体。
特别提醒
养生应在了解五脏所需的情况下,结合自身体质,采用合理的方法才能见效。选用中药时必须辨证施治,应咨询中医师后对症下药。
专家介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心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老年病医师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