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女士问询:请教什么是出血?什么是出血性疾病?
陈医生回答:人体内有一套完整的凝血(Coagulation)机制,它的正常运行保证了人体各部位一旦发生出血时,可以及时启动止血──凝血过程,从而避免和减少因为出血造成的伤害。
机体正常的凝血机制
凝血就是指人体的血液从液体状态转变成固体状态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凝血因子的激活,并层层放大,最终血液中游离的纤维蛋白原成为纤维蛋白凝块,达到止血的目的。
凝血过程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二个凝血途径被相关的酶步步激活,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用罗马数字编号。
出血和止血过程
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止血:指在微血管和小血管破裂后立即发生的止血,血管快速反应,同时血小板在局部聚集形成血小板凝块;
第二阶段凝血机制参与:通过形成凝血酶,继后形成纤维蛋白,最后产物为牢固的红色血栓,堵住伤口而达到止血。
必须指出,奇妙的人体还有制止血栓过度增长和超限发展的负反馈机制──抗凝和纤溶系统,有助于防止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形成的范围扩大,使止血只是局限于血管破损部位,以避免其他的伤害。
凝血和抗凝两大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既防止血液丢失(局部止血)又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避免血栓扩散)的关键。
正常止血和凝血,主要依赖于:1)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2)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3)正常的血浆和凝血因子活性。三者缺一不可。
出血分三类
一般情况下,出血(Bleeding)是指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出血管,可大致分为三类:
1.生理性出血:
属于正常的出血情况,比如女性月经期间、分娩过程等,一般不需要治疗。
2.病理性出血:
一些疾病比如炎症、肿瘤、肠道息肉、癌症等会破坏血管、粘膜,可能引起身体内部或皮肤、粘膜出血。如肺部出血导致咯血;肠道出血导致便血、下腹痛;肾脏出血导致尿血等。
3.外伤出血:
平时擦伤、冲撞、压迫等,也会导致血管、表皮组织破损。如皮肤出血、局部内出血导致瘀肿等。
机体在止血凝血机制正常运行下,通过对于导致出血原因的排除和局部处理,上述一些出血,一般都可以被止血。但是如果患有出血性疾病(Bleeding Disorders),发生出血后止血就难了。
出血不等于出血性疾病
必须明白:出血性疾病以出血为主要表症之一,但是出血不等于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是一类由于止血凝血机制异常所致的疾病统称。
异常发生在止血凝血机制的三个方面。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一般可将出血性疾病分为三大类。
1.血管壁异常
较常见的有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血管性假血友病。
2.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其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常见的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等。
3.凝血功能异常
包括凝血因子缺乏,常见疾病有血友病A(因子Ⅷ缺乏)、血友病B(因子Ⅸ缺乏)、血友病C(因子Ⅺ缺乏)、新生儿出血症、低纤维蛋白血症等。
发生出血后
如果发生出血,要按照出血的部位和性质,去对应的诊室看病。如果出血量大,难以止血,更应立即去急诊。
如果疑及出血性疾病,诊病的对口诊室是血液科。专业医生会根据出血类型和特征、出血诱因和历史、相关症状、家族史、遗传史等,再结合多项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和诊断。
(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