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長、
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客座教授 吳凡
近期本土疫情嚴峻。面對奧密克戎,為什麼不能 “躺平” ?現階段為何必須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
上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公共衛生學專家吳凡教授近期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談到,有人認為可以在 “清零” 和 “躺平” 之間選擇第三條道路,即允許病毒低水準流行,這是行不通的。在實現 “動態清零” 的過程中,應因地制宜、因時因勢採取防控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
從五個維度分析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的原因和現階段的決策考量。
(一)病毒本身的特性
新冠病毒今後將如何變異是不確定的,但病毒會發生變異確定無疑,這是自然規律。那麼病毒到底會變 “好” 還是變 “壞” ?奧密克戎相比於前期的病毒變得傳播力更強、毒力更低,但明天病毒一定會變得更 “好” 一點嗎?
從長期來看,病毒朝著毒力更弱的方向變異是很可能的,只是其中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病毒在變異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也有可能變得傳播力強,致病力也強,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實際上,新冠疫情出現這兩年來,已經多次突破以往科學家對病毒的一般認識。比如,病毒迅速變異,發生免疫逃逸,使得現在國內外的疫苗可以防重症,但都無法很有效地防感染。
所以,以病毒變異的科學規律的視角看,現階段採取動態清零很關鍵。
(二)關於人群免疫背景
奧密克戎變異株出現後,很多聲音說它致病力變弱了、重症少了。
目前一些西方國家的免疫背景和中國不完全一樣。一方面,一些西方國家經過前期多輪傳播、自然選擇以後,大量人群通過感染獲得自然免疫,他們也為此付出了大量生命的代價。另一方面,西方國家也在通過疫苗接種獲得免疫。兩方面加起來,這些西方國家的免疫人群是相當大的。
在中國新冠疫情沒有大流行過,絕大部份人群是通過疫苗接種獲得免疫,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避免像國外因疫情導致的大量死亡。自然免疫加上接種疫苗,中國沒有這樣的免疫背景。
“而如果不考慮這樣的免疫背景,去討論輕症多了、重症少了,這是不科學的。”
吳凡說,“我們有必要更小心一點,不能簡單相比。”
她提到,近期香港疫情形勢嚴峻,死亡病例、死亡率令人心憂,如果再說奧密克戎是 “大號流感” ,顯然站不住腳。香港的情勢也從側面提醒內地,面對奧密克戎要更加謹慎小心。
還有一個背景很重要,中國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這些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後情況往往更為複雜,現階段只有堅定 “動態清零” ,才能保護好免疫力弱的人群。
(三)控制 “低水準流行” 行不通
有一種觀點提出能否在 “清零” 和 “躺平” 之間有第三條道路,即允許低水準流行,既不擠兌醫療資源,也不把病毒 “趕盡殺絕” 。
這種想法有兩個問題。第一,病毒進來後就清除不了了,長期存在,病毒變異的問題解決不了。今天你可以對付奧密克戎,明天對付其他變異株還行嗎?
第二,當疫情快速進展以後,是否有足夠的措施能保證不擠兌醫療資源,長期處在可控的水準?
有人就問過我,我們有沒有刹車機制,假如會有一萬人感染,讓一萬人不是出現在一個星期裡,而是出現在三四個月裡,那就不會擠兌醫療資源了。沒有所謂的 “刹車機制” ,因為當病毒在人群中蔓延後,隨時可能失控。控制 “低水準流行” 實際上不具有操作性。
還有人說,能否在醫療資源好的地方試驗 “低水準流行” ?──試不起。退一萬步講,即使在醫療資源充足的地區試驗,做到了低水準流行,還是擋不住外溢的風險。無症狀感染者這麼多,隨時可能外溢到其他地方,醫療條件不夠完備的地方又怎麼辦?所以行不通。
(四)抗疫武器不斷豐富,未來值得期待
兩年多來,隨著科技發展,對付新冠病毒的新武器持續在出現。疫苗出現後,雖然感染的問題仍然存在,但重症的問題已基本解決,這很重要。現在特效藥也在上市,國內的藥物研究不斷推進,中醫藥也在不斷探索。包括檢測方式也在更新,變得更快更可靠。
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後我們會獲得更多的抗疫武器和技術,可以控制得更好。
(五)因時因勢採取最適合當地的防控措施
中國地域廣闊,有超大城市、中小城市,也有農村地區,各地有各地的特點。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有必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因勢採取防控措施,在疫情不同的階段、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和資源,採取最適合各自的防控措施和路徑。
在不同的階段用不同的方法,走不同的路徑,把握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點,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終實現動態清零的目標。
(摘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