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黑豆别名黑大豆、细黑豆、乌豆、零乌豆、柴豆、冬豆子等;英文名Black Seed of Soybean。淡豆豉别名豆豉、大豆豉、淡豉、香豉等;英文名Fermented Soybean。

来源: 黑豆与黄豆均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豆科植物大豆的种皮有黑、黄、青、褐等数种颜色;黑豆与黄豆不仅种皮色泽有别,二者在食用和药用等方面也有不同。我国是黑豆的故乡,各地广为栽培,主要分布于东北和华东等地区。黑豆分为野生黑豆和栽培黑豆;在我国大豆品种资源中约占15%,构成我国大豆品种资源的重要类群。传统出口的优质黑豆品种有黑龙江的亮皮青仁黑豆和浙江的乌皮青仁黑豆等。

入药: 黑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成熟后采收,将种子晒干即可供食用或药用。黑豆、黑豆芽、黑豆叶、淡豆豉(以黑豆酿造)等均可入药。其药性功效及临床应用在中医药古藉中早有记载,如《本草图经》指出黑豆入药以紧小者尤佳。

炮制: 黑豆可熟食或生用,内服或外用。黑豆芽也用于制作大豆黄卷。淡豆豉是将黑豆和青蒿、桑叶经蒸罨发酵加工而成,《中国药典》中记载了有关淡豆豉的炮制方法和具体工艺;古代尚有烧制、熬制、醋蒸制、清酒渍制等炮制方法。

成份: 黑豆与黄豆的成分相似,但黑豆含蛋白质约46%,较黄豆更高。黑豆蛋白中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较黄豆高约29%;其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较黄豆高约15%。黑豆含脂肪约16%,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约70%。黑豆含碳水化合物约23%,膳食纤维约10%,碳水化合物中多糖约12%。黑豆中异黄酮含量也略高于黄豆。此外黑豆含单宁、皂甙、胆碱、抗氧化酶、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其种皮含花色苷等生物活性成份。

功效: 补肾养血,乌发明目,活血通脉,祛风利水,调中解毒等。

应用: 临床上可用黑豆治疗肾虚腰痛,遗尿盗汗,黄疸浮肿,筋脉挛痹,风毒脚气,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等病症。黑豆与绿豆相似,善解诸毒;特别是与甘草配伍应用,疗效更佳。以黑豆解毒时宜生用,可将黑豆水浸后,生捣调膏服用;另以黑豆治痘疮时可外用,将黑豆研末直接外敷患处。淡豆豉能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临床常用其治疗感冒头痛,发热恶寒,烦燥胸闷,虚烦不眠等病证。现代研究证实黑豆及其制品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广泛的药效作用,对防治糖尿病、肾病、骨病等有益。

复方: 中医经典医着《伤寒论》中记载了栀子豉汤,该方由栀子和淡豆豉二药组合成方。栀子味苦性寒,降火除烦,善于泻三焦脏腑之邪热,可引导内热从下(小便)而出;淡豆豉味苦性温,宣郁除烦,善于开宣胸中郁热由上而解。二药配伍,一升一降,共奏清热除烦,理气解郁的功效。以该方为基础,进一步变化而成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柏皮汤、枳实栀子豉汤等方剂,均具有治疗热郁胸膈的功效;但各方又有温、补、攻、消、降等不同特点。

食疗: 黑豆是历代本草文献所载具有治疗作用的食材。黑豆的营养成份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等特点。黑豆中的蛋白质含量位居众豆之首,其铁、锌、碘等元素含量也较高,这些都是黑豆能补虚养血,保健益寿的重要物质基础。黑豆皮是分离提取花色苷的理想原料;花色苷具有抗氧化、调免疫、抗炎症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颇受关注。黑豆制品等黑色食品以其独特的滋补保健作用获得了广泛青睐,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医传统理论和经验相吻合;黑豆成为中医药的补肾佳品就是很好的例子。鉴于豆类、黑色、咸味均与肾的五行归类相同,常食盐水煮黑豆即是一种方便而实惠的补肾妙法。

参考: 《中药大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