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黄豆别名黄大豆、大豆等,英文名Soybean。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黄色种子。同属大豆植物尚有黑大豆等品种。大豆古名菽,原产中国,是我国古代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目前我国保存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约7000份,栽培大豆约2.3万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野生和栽培黄豆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至20世纪30年代,黄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黄豆年产量排位靠前的国家分别有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等。

入药: 黄豆为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8-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将种子晒干即可供食用或药用。黄豆在幼嫩未成熟期称为毛豆;黄豆经浸罨后发出的嫩芽称为黄豆芽。黄(黑)豆种子发芽后可制作大豆黄卷(又称为豆蘖、菽蘖等)。黄豆及豆芽等皆可入药,其药性功效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中药古藉中早有记载。

炮制: 黄豆和黄豆芽可熟食(煮、炒等)或生用(榨汁、磨粉等),内服或外用。大豆黄卷的制法古有炒、焙、煮、蒸等法,现代可按《中国药典》的制法,将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胀,放去水,用湿布覆盖,每日淋水2次,待芽长至0.5-1cm时,取出干燥。另有制大豆黄卷是将大豆黄卷与淡竹叶、灯芯草煎出的药汁共煮后晒干而成;炒大豆黄卷是将大豆黄卷置锅内微炒至原色变深而成。

成份 黄豆含蛋白质约40%,其中80%以上是可溶性蛋白质。黄豆含碳水化合物约25%,主要为蔗糖、棉籽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低糖类和阿拉伯半乳聚糖等多糖类,约有50%是膳食纤维。黄豆含脂类约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约85%,主要为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磷脂等。大豆中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约6%,包括钾、钠、钙、镁、磷、硫、氯、铁、铜、 锌、铝等。大豆中维生素含量丰富,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A、E等,水溶性维生素有B1、B2、B3、B5、B6、C等。黄豆含许多重要的活性成份如多肽类、异黄酮类、低聚糖类、皂甙类、核酸类、磷脂类(卵磷脂、脑磷脂、磷脂酰肌醇、磷脂酰胆碱等)、固醇类等。黄豆芽的某些营养成份如维生素等高于黄豆。

功效: 健脾利水,宽中导滞,解毒消肿,祛湿通痹,护骨抗衰等。

应用: 临床上黄豆和黄豆芽可治疗脾虚水肿,食积泻痢,胸腹胀闷,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关节痹痛等病症。大豆黄卷能清热解表,祛风除湿;可治疗暑湿发热,麻疹不透,胸闷不舒,骨节疼痛,阴囊湿痒等病症。现代研究证实黄豆及其制品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护血管,护心脏,护肝脏,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护骨骼,以及健脑益智,护肤美容等广泛的药效作用。但痛风患者应注意控制豆制品的摄入,或选择食用经去嘌呤方法处理的豆制品。

复方: 来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著名中成药牛黄清心丸,是历久不衰的效验名方。清代在对该方进行加减化裁后定为清宫秘方。该方以牛黄、麝香、犀角(水牛角代)、羚羊角、金箔、阿胶等名贵中药配伍大豆黄卷等20余种中药组成;能益气养血,镇惊安神,化痰熄风;主治痰热上扰引起的胸中郁热,惊悸虚烦,头目眩晕,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志昏迷,痰涎壅盛等病症。此方配伍精妙,有“科学凉茶”之称,体质强弱者皆可服用。

食疗: 黄豆被誉为“豆中之王”。其营养价值很高,如黄豆中蛋白质含量远超肉、蛋、乳类食品,因而位列人类各种食材之首。黄豆及豆芽的药用价值也很突出,如所含的异黄酮等成份,能调节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有效改善更年期综合征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又如黄豆中的磷脂等成份,有助于防治老年痴呆等增龄病变。豆制品种类很多,研究发现加工过程和方法会影响豆制品的营养成份,因而豆制品可根据其营养高低排列如下: 豆粉、泡豆、豆芽、豆浆、豆腐皮、豆油、豆渣、豆糕、豆脑、豆腐、豆腐干、豆片、炸豆腐、豆酱、豆豉、豆腐乳。

参考: 《中药大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