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神经内科教授 李焰生
要预防脑卒中,首先必须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具体治疗措施包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波立维等),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
不少患者担心长期用药会产生不良反应,对 “何时能停药” 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血脂、血糖等指标已经降至正常时,都希望能尽早停药。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认识。治疗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并不像治疗感冒或腹泻那么简单,唯有坚持长期用药,才能保持血压、血脂和血糖的稳定。患者在用药后各项指标降至正常,仅代表用药有效,并不表示疾病已经被治愈。一般地说,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都需要终身服用。
脑卒中患者需要用什么药、怎么用,都是有一定规范的。比如,缺血性中风在起病后4.5小时内可以溶栓;起病超过4.5小时者,在急性期需使用大剂量抗血小板药物2周,并尽早使用他汀类药物,同时还应注意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中风患者错误用药的现象非常普遍。首先,在很多医院,中风患者都需要接受输液治疗1~2周,甚至更长时间。许多患者也认为,吃药好得慢,输液好得快。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除不能进食的患者外,中风患者根本不需要输液,因为大多数对中风有防治作用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降压药、调脂药、降糖药等,都是口服药。
常用的静脉药反而是一些没有多大作用的药。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许多患者虽然 “吊” 不少盐水,但由于大多 “不对症” ,该用的药(如抗血小板药等)没用,可用可不用的药乱用,达不到应有的疗效。以至于部份患者一边“吊针”,一边“复发”,病情越来越重。
其次,许多中老年人喜欢定期去医院打 “吊针” ,以为输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能帮助 “疏通血管” 、预防中风,这其实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第三,一些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中药副作用小,便擅自用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片等)代替抗血小板西药。殊不知,中草药同样也有副作用,特别是静脉输入的中药针剂。
大家必须明确,中风患者之所以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为了抑制血栓形成、预防中风复发。活血化瘀中药可能存在一定的 “抗栓” 作用,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科学证据证明其确实有效,故国内外医学界均反对用 “活血” 中药来代替抗血小板药物。
专家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神经内科教授。擅长脑卒中、痴呆、头痛、头晕等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