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王立祥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自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已逐渐被控制。反思此次疫情,笔者认为,对于防控“人传人”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重构中华民族的礼仪健康文化,推行“新礼”,十分必要。

拱手复

社交礼仪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应运而生的。握手这一社交礼仪最早源于西方,现已逐渐成为被世界各国人民普遍采用的见面礼仪。然而,手部(尤其是手掌)汗腺发达,一双未清洗的手上有80万个病菌,一克指甲垢里隐藏着38亿个病菌,平均每只手上携带150种病菌,是传播疾病的主要媒介。埃博拉病毒已被证实广泛存在于包括汗液等在内的患者体液中,极易通过握手而传播。在我国古代,人们相见时双手拱于胸前,不仅体现了我国古时的文明礼仪,也构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仪比西洋人的卫生,因为中国人是“握”自己的手(拱手),不必去握别人的手。施拱手礼,保护自己,健康他人。

口鼻戴

口鼻是微尘、病菌进入体内的主要关口。新型冠状病毒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病毒,主要经飞沫传播,戴口罩被认为是主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在疫情期间,选择合适的口罩进行防护很有必要。目前,市场上的口罩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样式各种各样,大家在选择口罩时,一定要将维护自身健康放在第一位,避免华而不实(虽美观,但未起到防护作用)。

手护洗

手与外界接触最为广泛,最容易“藏污纳垢”,从而成为传播传染性疾病的媒介。大众应学会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需要注意的是,戴戒指、手表和其他装饰品的部位也应彻底清洁,避免其成为病菌藏匿的“特区”。

清嗓有

无论是流感病毒,还是新型冠状病毒,都是对人类危害较大的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的保护性作用,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呼吸道防御功能,适时、主动地咳嗽,可以达到促使黏液流动、排出病毒的目的。充足的水分摄入、合适的室内湿度(50%左右)可以使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促使呼吸道分泌稀薄黏液,有利于黏膜表面纤毛的摆动,促使黏液和病毒排出,保持气道清洁,维护机体健康。值得注意的是,黏蛋白主要存在于气管、支气管的黏液中,吸烟会刺激气道,增加黏蛋白的黏性,致使气道黏液难以排出。

肘臂习

打喷嚏时用手直接遮掩口鼻,沾满飞沫的双手往往会成为病菌迅速传染的“温床”。如果打喷嚏时改用手肘弯曲部位遮掩口鼻,那么大部分飞沫就留在自己的袖子或手臂上。相较之下,手肘与他人密切接触的概率比双手低很多,是“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的“应急方法”。由于这个提起手肘遮住脸部下方的动作,与恐怖片中吸血鬼“德古拉”的“招牌动作”类似,所以得名“德古拉喷嚏法”。这个名称看似颇为有趣,实则能够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构筑一个坚实壁垒。

鞋底洁

有人曾做过调查,一个容纳3000人的会场,在开完2小时的会后,地面留下的痰迹多达800多处;在抽取的91份痰液中,4份被检出结核杆菌。笔者也曾做过实地调查,在不足2千米的街区人行道上,乱泼污水的情况就有40多处。鞋底每天与地面接触,同时又经常跟随人们“走家串户”,如果不注意其卫生,势必会成为一种可怕的“隐形”污染源,充当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假设吐痰者是新冠肺炎患者,他的一口痰里会含有大量病毒。如果行人踩到,鞋底将成为病毒的“庇护所”和“播散器”,不仅会污染地面,还会污染空气,更会将绝大部分病毒带到家中的地板上。这些病毒万一被人吸入,就有可能导致感染。因此,讲究鞋底卫生、减少鞋底污染很有必要。进家门前,一定先换鞋。适时清洗鞋底,清洗时最好戴上手套,并使用消毒液;刷过鞋底的刷子,不要再刷鞋面或内里。有条件的家庭可购置一台鞋底清洁机,清洁起来会更方便一些。此外,还应定期清洁鞋柜或鞋架。

一米见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避免感染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与患者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这也是杜绝飞沫传播的“安全距离”。飞沫传播是传染病经空气传播的一种方式。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播散,易感者吸入后,容易被感染。一般地说,在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排入环境的过程中,大的飞沫会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则会在空气中短暂停留。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便为“飞沫传播”创造了机会,而距离传染源一米以外,则是相对安全的。对环境抵抗力较弱的流感病毒、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常通过此方式传播。

因此,在公共场所,应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一米的距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银行排队办业务,要保持一米安全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一米是最佳距离;火车、地铁站台的安全线,与站台边缘的距离也是一米……为了保证安全,生活中还真少不了这样的一米距离。

降尘净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镇街区仍是靠环卫工人采用扫帚清扫地面。这种清扫方式往往带来尘土飞扬,无疑会加重传染性疾病的扩散。这种“尘土大搬家”式的清扫方法不利于传染病的预防,应引起环境卫生管理者的高度警觉。为严防病菌扩散,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改进环卫清扫方法势在必行。比如:可以将“有尘”清扫变为“无尘”清扫,淋湿地面后再清扫,避免扬尘污染;避开上下班高峰期清扫,最大限度地避开易感人群;配备大功率吸尘装置,采用喷淋加吸附的清扫方法;等等。

遗像别

人体死亡以后,新陈代谢停止,各种微生物迅猛增殖。研究显示,人死亡24~30小时内,每克遗体组织及每毫升组织液含有的细菌总数高达300万~350万个。如此大量的微生物在遗体中滋生、繁殖,很难避免其在遗体告别仪式中蔓延。因此,变革不科学、不卫生的丧葬礼仪应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遗体告别宜改为遗像告别,用新的丧礼仪式,树立现代丧葬礼仪之风。

专家介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院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