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教授  朋汤义

传说,古人发现受伤的兔子很喜欢吃一种缠在豆秸上的野生黄丝藤,便在 “兔” 字上加上草字头, “菟丝子” 由此得名。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丝子或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在遇到水后会露出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故又名吐丝子。主产于山东、内蒙古、甘肃、河北、安徽等地,常见于田边、山坡阳处,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

补脾、肾、肝之上品

自古以来,诸多医学典籍与本草著作中,关于菟丝子的记载颇为丰富。菟丝子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言其 “味辛平,生山谷,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 ,是常用的补益中药之一。《本草经疏》将其誉为 “滋养脾、肾、肝三经不可或缺之良药” 。菟丝子味辛、甘,性平,具有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的功效;外用可消风祛斑。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目昏耳鸣、脾肾虚泻。

由于菟丝子是寄生植物,广泛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植物上,其化学成分很大程度上受寄主植物影响。目前研究发现,菟丝子药材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等物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保肝、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骨质疏松、增强免疫力等药理活性。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可用于治疗少、弱精子症,以及肾病、皮肤病、卵巢早衰等。

炮制方法多种多样

菟丝子作为种子类药材,其颗粒细小且质地坚硬,生品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多以其炮制品入药。菟丝子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炒制、酒渍、酒煮、盐制、蒸制、制饼等方法。

炒制后的菟丝子能增强止泻作用,多用于脾肾虚泻;酒制品可增强菟丝子温补肾阳的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证,同时还能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提高药效;盐炙法旨在增强菟丝子入肾的功效,可治阳痿遗精、肾之阴阳两虚。

用量及注意事项

菟丝子虽为平补之品,但偏于补阳,故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不宜服用;妇女症见崩漏或妊娠期禁用。菟丝子正常用量为6~12克,辨证不明、配伍不当、超量用药等因素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皮疹、胸闷等不良反应。患者应在医生辨证施治指导下使用,严格按照规定剂量,以确保安全。

专家介绍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药实践培训、临床中药教学及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