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  崔丽娟

沟通,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交换。移动互联网时代,沟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人们以面对面的沟通为主;现在,网络沟通越来越多。

沟通中传递的信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人的思想或想法,另一部分则是人的情感。同样一句话,语气、情感不同,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相反。面对面沟通时,人们不仅能直接倾听对方的诉说、观点,还可根据对方的情感反应做出判断,推断其更真实的想法。

当我们通过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工具沟通时,人的语气和面部表情会 “缺失” 。即使是视频交流,镜头之外也有很多 “看不到的东西” ,毕竟这种交流并非 “身临其境” 。比如,一些肢体语言可能没有被镜头 “捕捉” 到──对方不耐烦,在频繁看钟表,但镜头未完整展示这一细节…… 沟通是你来我往的过程,只有彼此互动、反馈,沟通才可能有效,即所谓“说得明白、听得明白”。人们通过 网络交流时,由于难以 “察言观色” ,互动、反馈大大减少,犹如 “自说自话”,容易使沟通效率下降,甚至无效。

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前提是良好的沟通。有观点认为,目前家长、老师与孩子沟通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除“代沟”等因素外,网络沟通方式带来的“无效沟通”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人际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一大标准。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彼此达成共识,互相理解,对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在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 要认识到手机、电脑上的微信、QQ等应用程序只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要积极利用其便捷性等优点,但不能完全依赖它。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或缺。只有面对面相处,才能体会到更多的情感交流。所以,即使生活在沟通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仍要不时创造一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常回家看看” “一起吃顿饭”仍是增进感情、促进人际交往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第三,沟通过程中要重视 “倾听” 。通过网络交流时,要尽可能 “勤快些” ,多给对方一些及时的信息反馈,切忌 “自说自话” ,这样才能起到好的沟通效果。 第四,通过网络沟通时,发一些表情符号或动图有助于活跃气氛,表达情感,但要慎发表达愤怒、鄙视等负性情感的表情符号。这类负性表情符号显得 “简单粗暴” ,表达的意思不准确,容易引起误会。

专家介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社会心理学学会会长,上海市老年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应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