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主任医师 简桂花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有糖尿病病史10~20年者,50%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病史在20年以上者,几乎100%发生糖尿病肾病。在欧美国家,30%~4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在我国,这个比例可能更大。在发达国家的透析患者中,绝大多数是糖尿病肾病;在我国,糖尿病肾痛透析患者也占40%以上。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引起尿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完全了解糖尿病对肾脏的危害性,再加上糖尿病肾脏病变在早期很难被发现,以至于大部分患者就诊过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早期糖尿病肾病可被逆转

糖尿病肾病共分为五期。

第一期:仅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B超可发现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用同位素等方法检测),肾功能正常,患者无不适症状。此时,若能严格控制血糖和接受胰岛素治疗,几周到几个月内,上述异常表现可完全复原。

第二期:表现为运动后蛋白尿,休息时正常,肾小球滤过率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此期若及早发现并治疗得当,病变仍可逆转。

第三期:又称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期。由运动后蛋白尿进展为持续性微量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为20~200微克/分钟),肾小球滤过率基本正常。到了后期,血压可能转度升高。此期若不积极采取治疗措施,90%以上的患者会发展成临床糖尿病肾病。

第四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尿常规可检测出尿蛋白,尿蛋白定量大于0.5克/24小时,相当于尿白蛋白排泄率大于200微克/分钟。肾功能开始恶化,多伴有高血压。此期若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和血糖,肾小球滤过率将会以平均每月下降1~1.22毫升/分钟的速度不断恶化,使患者在5~8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第五期: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水肿及高血压进一步加重,出现低蛋白血症。此期患者常合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

从上述分期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糖尿病肾病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进展的。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只有靠系统检查才能被发现。此时若能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就能阻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反之,若发现时已处于临床糖尿病肾病期,肾功能已减退,即使花再大的力气,也无法使病变逆转。

学会捕捉肾病的蛛丝马迹

1.定期查尿蛋白。尿中有蛋白是诊断糖尿病肾病重要指标之一,为提高早期诊断率,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查尿微量白蛋白定量。

2.观察尿量变化。正常人每天尿量为1500~2000毫升。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有“三多”现象,即多饮、多食、多尿。多尿主要是由于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所致。这种现象可持续多年。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尿量将减少,这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有关。因此,糖尿病患者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尿量变化情况。

3.注意是否有水肿。出现水肿往往表示患者的肾功能已明显减退,预后不佳。糖尿病患者每天晨起要注意自己的面部是否有紧张感、眼睑是否有水肿;夜间入睡夜,要注意双下肢是否有发胀、水肿现象。

4.定期检查肾功能。研究显示,尿毒症多发生在患糖尿病后15~20年,或出现大量蛋白尿后3~5年。糖尿病患者应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肾功能,如血尿素氮、血肌酐、内生肌酐消除率等。

防治肾病遵循三大原则

1.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减轻微血管病变,把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降到最低。

2.积极应用肾脏保护药物,延缓肾病进展。如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以减少蛋白尿等。

3.若已发生糖尿病肾病,也可通过合理治疗,最大限度地延缓肾损害进展,尽可能避免尿毒症的发生。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时,应按照慢性肾功能不全进行治疗。若已进入尿毒症期,应尽早透析或进行肾移植。

专家介绍

简桂花,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肾病临床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擅长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建立慢性肾脏病“倒金字塔”治疗管理模式,对糖尿病肾病及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有一定经验,根据病情制定较完善的个体化治疗及随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