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赵玉沛

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胰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统计数据表明,胰腺癌在中、美两国的恶性肿瘤病死率分别位列第六位和第四位,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那么,面对胰腺癌,人们真的就束手无策吗?实则不然。

高危人群:警惕胰腺癌偷袭

1. 年龄大于40岁,有腹痛、黄疸、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消瘦等症状者。随着年龄增长,肿瘤发病率随之增高。胰腺癌引起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可表现为腹痛、黄疸、消化不良等多种症状。因此,有此类非特异性症状的中老年人应注意排查胰腺癌。

2. 有胰腺癌家族史者。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家族中有亲人罹患胰腺癌者,胰腺癌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3. 突发糖尿病者。胰腺的一大功能为调节血糖。一旦胰腺发生病变,除引起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外,还可以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血糖波动,甚至发生糖尿病。

4. 慢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证实,炎症与癌症常常相伴而行。慢性胰腺炎患者应警惕伴发胰腺癌的可能。

早期发现:长期存活率达70%以上

胰腺癌的规范诊治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若能早期发现胰腺癌并规范治疗,患者长期存活率可达70%以上。然而,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在被确诊时已是进展期胰腺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因此,胰腺癌高危人群应定期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接受B超、CT、血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早期发现胰腺癌,提高治疗效果。一旦怀疑有胰腺癌,医生会尽快将患者转诊至国内有经验的胰腺疾病诊治中心,以便进行系统、准确的病情评估,并进行下一步诊治方案。

防范胰腺癌:戒烟、戒酒、减肥等

目前,胰腺癌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肥胖、糖尿病、长期接触萘胺或苯类等有害化学物质。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胰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2~2.5倍,发病年龄也提前10~15年。因此,吸烟者应戒烟。此外,戒酒、减肥等也很重要。

胰腺癌预后虽差,但仍可防、可治。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注意避免或消除胰腺癌的危险因素。胰腺癌高危人群应定期去正规医疗机构随访,早期发现胰腺癌,规范诊治胰腺癌。

专家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教授,我国普通外科领军人物,著名胰腺外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