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苑成梅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家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心理治疗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有很多人希望从心理治疗中获得幸福感和自我成长,使自己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心理治疗是否可以替代药物治疗呢?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各有所长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适用范畴不同。对较轻的心理问题, 例如轻中度抑郁、焦虑,以及升学压力、婚姻家庭问题等,可先尝试心理治疗;对重度抑郁、焦虑,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存在自杀风险等,则必须服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优势是能较大限度控制风险,较快地减轻症状,劣势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副作用。心理治疗能更好地处理人际社会适应、家庭关系、人格塑造等方面的问题,劣势是起效慢、时间长、费用昂贵,而且目前心理治疗行业鱼龙混杂,患者往往很难找到适合的心理治疗师。

有时候,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能够产生协同作用,特别是在重度抑郁、严重焦虑障碍、强迫症等的治疗中,药物能首先起作用,保证患者的基本安全,让其有接受心理治疗的基本能力,从而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反过来也能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促使药物治疗发挥更好的效果,并解决那些药物不能解决的适应能力、情绪调节、人格成长等方面的问题。

选疗法要看病情需要和个人倾向

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者之间,到底如何做出选择呢?

首先要看病情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作为改变和影响心理和行为的方法,作用于不同的层面,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并由此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系统和技术。众所周知,生物(遗传)因素与环境(心理、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的人,其心理障碍的病因可能完全不同,有经验的医生或治疗师会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治疗建议。

其次要合理考虑个人倾向性。有的人很相信药物,有的人则很反感药物,还有的人对是否用药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人非常乐意接受心理干预,认为就跟 “做保健” 一样;有的人则觉得采用心理治疗代表自己比较脆弱,因此极力排斥。医生或治疗师会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尊重患者的主观意愿,以获得最佳疗效。

特别提示

一些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就诊于没有处方权的治疗师,排斥甚至恐惧药物治疗,从而失去了药物治疗最佳时机,使原有的疾病恶化,甚至出现攻击行为、自杀等严重后果。另一些患者寻求消除一切烦恼的 “灵丹妙药” ,回避在心理治疗中可能承受的情绪痛苦和焦虑,这种心理状态会使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不能真正被去除。上述两种情况均不利于患者真正摆脱精神障碍的困扰。

专家介绍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擅长各种抑郁、焦虑、兴奋等情绪问题,常见精神疾病,青年人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的咨询诊断与治疗;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