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何建行

最新研究:13个亚洲人肺腺癌相关突变基因被发现

按照组织学分类,肺癌可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别占15%和85%。肺腺癌是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原发肿瘤的40%,较容易发生于女性及不抽烟者。

肺癌是一种有家族遗传倾向的肿瘤。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帮助找到致病基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过去三年,我院与华大基因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亚洲原发性和转移性肺腺癌患者的基因学分析,发现亚洲人与西方人肺腺癌的基因突变谱不同。

东亚肺腺癌患者中EGRF基因突变的概率高达48%,远高于其他人群(见下图),并鉴别出了亚洲人特有的13个与肺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包括最常见的突变基因TP53、EGRF,以及一些新的突变靶基因,如RHPN2、GLI3和MRC2。这些突变基因的发现对于肿瘤的精准治疗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检测:使肿瘤治疗更加 “精准

1.   精准用药

提起化疗,很多肺癌患者都比较害怕,不仅因为其副作用大,有效率不是太高。现在,除了化疗、放疗等全身治疗外,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了“精确制导”的分子靶向时代。分子靶向药物就像是专门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导弹”,与常规化疗“不分敌我、狂轰滥炸”相比,有效得多,副作用也小得多。

不过,分子靶向治疗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肺癌患者身上是否存在相应的 “靶点” 。比如,肺癌患者是否存在EGRF基因突变(“靶点”),直接关系到EGRF靶向药物(“导弹”)的疗效。而肿瘤相关突变基因的检测,就能帮助医生寻找“靶点”,并匹配合适的药物,使疗效最大化。

2.   预后预测与疗效评估

除指导精准用药外,基因检测很多时候还被用于评估疗效及预后,即肺部肿瘤切除术后,预期效果如何,是否还需要进行后续治疗。过去,2期以上肺腺癌患者术后通常都需要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

我们的研究发现,由于存在肿瘤相关突变基因的差异,同样做了手术的肺腺癌患者,有些容易复发,有些则不容易复发。对于容易复发的患者,我们可能会建议他做一些辅助治疗;而对于不容易复发的人群,术后就不需要再做化疗等后续治疗,可以大大减轻这些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负担。

专家介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健康促进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理事长,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