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问:个人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答:要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个人应做到以下四点。

1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2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外出佩戴口罩。前往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外出就医,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应用洗手液(或肥皂)和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应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健康监测与就医

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最好早晚各测量一次体温;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就近就医。

4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

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注意营养,适度运动;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家庭应备置体温计、医用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

22问:如何选择合适的口罩?

答: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应选择合适的口罩类型,不过度防护。

1高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 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病房、重症监护室和留观室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师、护士、护工、清洁工、尸体处理人员等;疫区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生和护士;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公共卫生医师。

防护建议: 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在感染患者的急救和从事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时,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医用防护口罩短缺时,可选用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颗粒物防护口罩替代,也可选用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配防颗粒物的滤棉,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的防护效果更佳。

2较高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 在急诊科工作的医护人员等;对密切接触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公共卫生医师;与疫情相关的环境和生物样本检测人员。

防护建议: 佩戴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

3中等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 在普通门诊、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医院、机场、火车站、地铁、公交、飞机、火车、超市、餐厅等相对密闭场所的工作人员;从事与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人员;居家隔离及与其共同生活人员。

防护建议: 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4较低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 超市、商场、交通工具、电梯等人员密集区的公众;室内办公环境人员;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的患者;集中学习和活动的托幼机构儿童、在校学生等。

防护建议: 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儿童选用性能相当产品)。

5低风险暴露人员

人员类别: 居家室内活动、散居居民;户外活动者,包括空旷场地的儿童、学生;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工作的人。

防护建议: 居家、通风良好和人员密度低的场所可不佩戴口罩。

非医用口罩,如棉纱、活性炭和海绵等口罩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也有降低咳嗽、喷嚏和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播散的作用,可酌情选用。

23问:使用后的口罩如何处理?

答: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处理。

24问:儿童佩戴口罩有无特殊要求?

答:儿童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GB 2626-2006 KN95),并标注儿童或青少年颗粒物防护口罩的产品。家长应随时关注儿童口罩佩戴情况,如儿童在佩戴口罩过程中感觉不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使用;儿童不宜佩戴具有密合性要求的成人口罩。

25问:口罩何时需要更换?

答:医用标准的防护口罩有使用期限,口罩应专人专用,不能交叉使用。高风险人员在结束工作、中途进餐(饮水)、如厕等脱下防护装置后,重新进入需更换;口罩被患者血液、呼吸道或鼻腔分泌物,以及其他体液污染后,应立即更换;较高风险人员在接诊高度疑似患者后,需更换;其他风险类别暴露人员佩戴的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佩戴口罩前,应按规程洗手,佩戴时避免接触口罩内侧。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在保障公众健康的前提下,可适当延长口罩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26问:口罩保存、清洗和消毒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需要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医用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

棉纱口罩可清洗和消毒。其他非医用口罩按说明书处理。

27问:如何正确洗手?

答:咳嗽或打喷嚏后、护理患者后、餐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垃圾或抚摸动物后,一定要洗手。洗手时,要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洗手,揉搓的时间不少于15秒。注意:一定要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要彻底清洗戴戒指、手表和其他装饰品的部位,有条件者应先摘下手上的饰品再洗手。

洗手七字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1“内”:洗手掌  用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外”:洗背侧指缝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3“夹”:洗掌侧指缝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4“弓”:洗指背  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5“大”:洗拇指   一手握另一手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6“立”:洗指尖  弯曲各手指关节,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7“腕”:洗手腕、手臂  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