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 程蕾蕾

β肾上腺素是人体内最为常见的一种神经递质,而β受体阻滞剂是指能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激动作用的一种药物。人体内的肾上腺素受体分布广泛,分β1受体、β2 受体和β3 受体。β1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上,可引起心率加快以及心肌收缩力 增加 ;β2受体存在于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上,可引起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等 ;β3受体主要散布于脂肪细胞上,可引起脂肪分解。这些肾上腺素的 效应均可被β受体阻滞剂所抗衡和消除。

与其作用机制相对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也可分为三类 :

第一类为 非选择性的,作用于β1和β2受体,常用药物为普萘洛尔(心得安);

第二类为选择性的,主要作用于β1 受体,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康忻)等, 这类β受体阻滞剂当前在心血管患者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

第三类也为非选择性的,可同时作用于β和α1受体,同时具备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常用药物为阿罗洛尔、卡维地洛等。

β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肾上腺素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改善左心室和血管的重构及功能。因此,对于控制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十分有益,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基本用药之一。实验证明,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总体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心源性猝死以及心力衰竭恶化引起的死亡。

大型临床研究还表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随心率增加而增加。随着心率增快,无论是冠心病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还是全因(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死亡率都相应升高。而心率平均每分钟减少10次,全因死亡率和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分别可降低 22% 和21%。因此,降低患者的目标心率,十分有益于降低冠心病死亡率。所以,建议冠心病患者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以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然而根据调查,目前在我国的冠心病患者中,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仅为 60%, 心肌梗死后患者服用 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也仅为61.9%。因此,我国冠心病患者目前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状况与治疗 目标存在差距。这就应当在医生专业指导下,选择最为合适的β受体阻滞剂进行长期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冠心病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通常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达到最大耐受剂量。肺底有啰音等多种体征的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 β受体阻滞剂应慎重;合并有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或心动过缓的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此外,虽然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劳力性心绞痛的重要药物,但对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应属禁忌。

以下心肌梗死后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显著获益:

①左心室功能不全;

②持续的心肌缺血,如心绞痛、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 ;

③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的心律失常;

④合并有β受体阻滞剂可以治疗的病症,如高血压、室上性心动过速、焦虑等。

专家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肿瘤心脏病学学组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专委会委员。擅长肿瘤心脏病学,关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合并心脏病的肿瘤患者的心功能评估;以及各种心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