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问:面对此次疫情,应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

答: 首先,要有信心。虽然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但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共通的。过去的许多经验已经证明,只要做好“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三方面的工作,任何传染病都是可防可控的。

其次,要有耐心。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乃至防治,均有其自身规律。目前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1~2周,因此疫情的控制需要有1到数个周期(14天左右为1个周期),因此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科学防治,切莫操之过急。

第三,要“小心”。疫情期间,每个人都需要学会自我防范和保护,注意个人卫生、人多场合戴口罩、勤洗手等,减少密切接触以防飞沫传播,将疾病的传播和感染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希望通过此次疫情的现实教育和警示,大家能真正认识到“从我做起,健康为我,也为人人”。

50问:在疫情期间,如何化解烦躁情绪?

答: 在特殊时期,人人都应当努力做到“四平”。  

平和心态  疫情期间各种信息“满天飞”,难免会使人心情不安、急躁、恐慌和担忧。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  

平稳情绪  情绪的焦虑、紧张不仅与外界事件密切有关,也与自我想象和认知相关,甚至还会相互影响。因此,在疫情期间,科学防控、减少恐慌,尽量保持平稳的情绪,学会放松心情非常关键。  

平常生活  只要严格做好对有接触史者、疑似感染者的医学隔离观察和确诊患者的隔离治疗等措施,对于生活在非严重疫情地区的大多数人而言,仍应尽量像平常一样生活。  

平安期望  信念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不同的,但对健康和康复的信念,每个人都是存在的。疫情无情人有情,每个人可量力而行,树立自己的信念,为平安(狭义的是自我、家庭的平安,广义的是单位、地区或社会的平安等)而尽己所能,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因为疫情的防控离不开“你、我、他”。

51问:怎么做有助于平稳情绪,保持正常生活节奏?

答: 首先,作息要规律。人的健康离不开规律的生活,如果作息不规律,破坏了人体自身的“生物钟”节律,会对免疫、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带来不良影响。

其次,要保证足够睡眠。充足的夜间睡眠对提高人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要坚持运动。疫情期间减少外出对减少疾病传播和防控是有利的,但“生命在于运动”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宅”不“动”,对健康也是不利的。每天进行20~30分钟的有氧运动必不可少。

第四,要转移或分散注意力。过分关注疫情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对不经过“筛选或过滤”信息的关注,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对健康的感知,产生“先入为主”的认知歪曲。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减少过分关注,避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第五,要放松情绪,避免紧张。负性情绪对人的健康和免疫功能是有不良影响的。在疫情期间,焦虑、担忧和恐惧等负性情绪会较平时更容易出现和长时间存在。因此,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运动和肌肉放松训练等减轻和缓解负性情绪。只有不紧张、不恐慌、不悲观,才能有信心和耐心来面对疫情。

第六,要饮食均衡。饮食的规律和均衡很重要,切不可认为“非常时期可以随心所欲”,畅饮畅吃或不吃不喝。

第七,要注意保持距离。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是飞沫传播,并不是空气传播,大可不必担心有“空气污染”。在公共场合,要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戴口罩减少或阻断飞沫传播。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虽然看起来有疏远感,但“距离会产生美”。

第八,要守望相助。疫情期间,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在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同时,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只要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一定会被控制,健康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52问:疑似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特别恐惧,该怎么办?

答: 当获悉自己被确诊或可能被确诊,一些人会感到压力,甚至恐惧。在经历非正常的重大事件后,很多人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一般会经历4个阶段: 警觉期、消极防御期、现实适应期和恢复成长期。面对压力,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可以尝试增加对自身状态的理解度。认识到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一些焦虑、担心等负性情绪,这些是正常反应,接纳并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并适度宣泄情绪。其次,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音乐放松、冥想等训练来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第三,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包括获取良好的社会支持,与信任的人通过电话、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或者做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能有愉悦感的事情,这些都有助于减轻压力。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