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教授   赵维莅

我国淋巴瘤患者有哪些特点?淋巴瘤起病隐匿,易被误诊,如何使患者得到及早诊断与治疗?淋巴瘤类型繁多,如何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升疗效,改善预后?且听专家的分析。

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我国高发

淋巴瘤的发病率虽不高,约为6.6/10万人,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患者数量也有近十万人。

按照肿瘤细胞的来源,淋巴瘤可分为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霍奇金淋巴瘤(约占10%)和恶性程度较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90%),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包括B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NK细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亚洲人群高发。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恶性程度较高的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5年生存率仅为30%。

多学科联手,实现淋巴瘤精准诊断

“如果把血管比作河流,小船比作恶变的淋巴细胞,那么只要小船能到达的地方,都可能成为淋巴瘤的‘栖息地’。因此,淋巴瘤几乎可以发生于人体任何组织和器官(头发与指甲除外)。”赵维莅教授形象地介绍道,“临床上,部份淋巴瘤患者可因腹痛就诊于消化科,也可因呼吸困难就诊于呼吸科,等等。此外,一些患者的病灶较为隐匿,就像小船藏在了芦苇中,很难被发现。不少患者因此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为实现淋巴瘤患者的早期诊断,“火眼金睛”找出病灶,不让一名患者被漏诊,瑞金医院配备了专业的淋巴瘤诊疗团队。对疑难患者,淋巴瘤多学科(MDT)团队(包括病理学、放射学、B超、核医学、放射介入、消化科、肾脏科、五官科、外科、神经科等)专家会进行全面评估,对一些长在特殊位置的病灶(如邻近血管等),可在B超或CT引导下避开危险部位进行穿刺活检,使患者获得明确诊断。

首创适合中国患者的分子分型体系

目前,淋巴瘤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部份患者还可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对淋巴瘤患者而言,接受规范治疗至关重要。肿瘤的治疗讲究“精准”,明确肿瘤细胞来源与病理分型是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淋巴瘤病理类型十分复杂,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系统肿瘤病理分类标准,目前已知的淋巴瘤有100多种,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治疗方案各不相同。

为此,赵维莅教授带领团队通过研究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完善了淋巴瘤分子诊断新技术,建立了以中国淋巴瘤患者数据为基础的分子分型基因谱,使淋巴瘤患者的分子分型变得简单、高效且精准,为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目前,针对淋巴瘤治疗的靶向药物已有上百种。如何根据不同淋巴瘤患者的分型选择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将传统的靶向治疗升级成‘量体裁衣’式的靶向治疗(tailored targeted therapy,3T),是我们团队一直思考、力求完成的梦想,分子分型建立与应用为圆梦提供了更多可能。”赵维莅教授说道。

传播先进技术,让更多患者获益

在瑞金医院,低危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90%;早期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5%~90%,中高危B细胞淋巴瘤和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可达到70%左右。与过去高侵袭性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0%~40%相比,已有“飞跃”。

尽管成果丰硕,但赵维莅教授团队的进取脚步从未停歇。迄今为止,各类型淋巴瘤的特异性病因尚不明了,寻找淋巴瘤确切病因,从源头阻断淋巴瘤的发生;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和更有效的靶向治疗措施,使每一位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是他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为使更多患者受益,近年来,赵维莅教授带领团队完成了淋巴瘤血液专科医联体建设,着力开发可用于淋巴瘤诊断、预后评估的分子分型试剂盒,将瑞金医院的先进技术和治疗理念推广开来,让更多淋巴瘤患者获得同质化的诊疗。

不仅治病,还要做患者的心灵“药神”

除了治疗疾病,心理疏导也很重要。不少淋巴瘤患者在得知自己身患恶性肿瘤后,内心恐惧、绝望。这个时候,医生要做的不仅是治病,还要治“心”。

赵维莅教授告诉记者,瑞金医院血液科有一支由患者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队长王老师是一位退休教师,曾患有淋巴瘤。康复后,他主动回到病房,为病友们加油鼓劲,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如今,这支志愿者团队日益壮大,队员都曾是淋巴瘤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后的他们会定期回到医院、深入病房,为病友们带去温暖与希望。

专家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实验血液学会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