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    何立群(教授) 袁航海

中医经肠治肾病有依据

将中药汤剂煎煮浓缩后,通过肛门送进肠道而发挥疗效,这种肠道给药是中医肾病的特色治疗手段。肠与肺相表里,肠道给药酷似“透析”

祖国医学认为,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络脉络肺,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大肠、小肠、膀胱同居下焦,肾主水液,司二便,从而为直肠给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代医学则发现,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粘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直肠给药,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粘膜和淋巴系统被吸收,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开了肝脏首过解毒效应,提高了血药浓度。同时肾脏病人肾脏代谢功能减弱,体内积蓄大量有害代谢物质,无法经肾脏代谢出体外。临床通过经肠道给药,使药物和大肠充分接触,药物内无毒素,肠系膜内毒素浓度高,使二者存在天然浓度差,毒素浓度高的向浓度毒素低处转运,使有毒物质从血液中分离出来进入肠内药液中。同时,肠系膜内药物浓度低,肠道药物浓度高,使肠内药物有效成分从浓度高一侧,进入肠系膜药物浓度低的一侧,来达到治疗效果。这种酷似“透析”的作用,为许多患者延缓了慢性肾脏病发展的速度,提高了肾病患者生存质量。

结肠透析简便低廉,但不等同腹透、血透

很多肾病患者知道,目前常用的透析手段有三:结肠透析、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其中结肠透析和腹膜透析因其费用、生活质量等原因,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重视。很多患者常常将中药结肠透析和腹膜透析混淆起来。

中药结肠透析是将中药煎煮后作为原液,再配置一定比例的液体,通过结肠透析仪灌入结肠。充分利用结肠的清除和吸收功能,在结肠腔内建立起有效的透析治疗系统,利用结肠自身潜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排除肠腔和肠黏膜上的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和体内代谢残余产物,吸收对机体有用物质,从而清除肠腔内和肠粘膜上的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阻止肠道吸收有害物质。

结肠透析是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使用中药作为透析液原液进行灌肠,费用低廉,技术要求不高,适用于经济承受能力低的患者。但由于此方法清除肌酐的能力较差,只适合肾功能损害较低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终末期肾病的尿毒症患者,需行腹膜或血液透析。

结肠透析待规范,中药灌肠需辨证

虽然中药结肠透析在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延缓肾脏疾病发展的进程发挥了诸多优势,但是由于疗效、评价等缺乏有效的衡量手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执行规范和疗效评价体系。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的进步,中药结肠透析将会逐步形成规范化具体化的诊疗手段。

而我们常用的另一种肠道给药法——中药保留灌肠,则更普及。中药灌肠是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病情特点进行辨证处方,然后配制中药。处方药物经过煎煮后浓缩至一定剂量,装入容器备用。然后将肛管插入肛门,并将已配制好的药液经注射针筒注入,或由灌肠筒滴入。根据病情保留一段时间,如某些患者不能保留,可取头低足高仰卧位。

可以说,中药结肠透析是中药保留灌肠的延伸,是古老的中药灌肠法的新运用手段;中药灌肠则成为了结肠透析的辅助手段,增加疗效,成全了一种全新的无创伤的治疗途径。在临床上,中药结肠透析和中药灌肠的二者相辅相成,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经验之谈

结肠透析和中药保留灌肠的结合,不仅避免了中药对患者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而且中药在肠道内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极大地发挥了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优势及特色,在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保守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继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外的第三种透析方式。

我科认真研习分析古方、引进结肠透析仪,走出了中药保留灌肠和结肠透析相辅相成的特色道路。独特灌肠方药,常用生大黄、煅牡蛎、丹参做为主药。生大黄荡涤肠腑,具有通下、解毒作用;煅牡蛎吸附体内毒素、丹参活血化瘀兼顾补益,使用全方祛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同时,根据患者舌脉、具体情况,酌情增加蒲公英、芒硝、黄连、附子等,随证加减。配制灌肠液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对肠黏膜有腐蚀作用的药物。

专家介绍

何立群,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尿毒症、尿路结石等。